| 雷峰网
0
近日,妙健康宣布完成近5亿元的C轮融资。自2015年发展至今,短短三年时间里,妙健康四轮融资共揽获了近10亿元人民币。
“其实融到C轮,更多的是体现对你能力的认可,或者是企业在场景里对数据、AI的应用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妙健康CEO孔飞对雷锋网说,投资人看好妙健康的一点是,双方有天然的业务协同。“他们都是战略投资者,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者。”
细数一下几轮投资,我们可以看到,妙健康的背后有中信资本、农银无锡基金、江中中医药基金等资本方,这对于以保险公司为主要付费对象的妙健康而言,至关重要。因为除了资金支持外,这些资方将会给妙健康带来更多的资源和销售渠道。
健康管理是一门好生意吗?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一方面,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和中国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健康管理行业在中国并不是一个伪命题。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慢病患者群体,其中糖尿病患者1.14亿,肥胖病人群9000万,高血压患病率大于25%。
另一方面,医疗资源、患者健康意识的缺失,让这个产业在早期并没有成为像互联网医疗和医疗AI一样的大风口。
西方国家的健康管理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国内,健康管理方面的服务才刚刚起步。孔飞认为,健康管理最难的并不是用户指标的获取,而是后期的干预。慢病管理是一项细节活,且需要长期用户跟踪和教育,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并不适合提供这样的服务。
此外,患者只有在生病之后才会去医院就诊。“我们都说,上医治未病,但是用户基本上都没有‘治未病’的意识。健康管理这个行业没有太多的人涌进来,这便给了妙健康一个很好的机会。”
妙健康成立时的2015年,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创业元年,众多创业项目涌现,融资过亿元的医疗相关项目超过27起,通过认证的移动医疗App超过2000款。
孔飞坦言,在全民创业热情高涨的时期,自己曾考虑是进军医疗,还是做当时不怎么被人理解的“健康”。属性、流量这两大关键词,让孔飞最终还是选择了比医疗更大范畴的健康领域——健康管理。
创业初期,妙健康专业的医疗背景的人员不多,资源本身也不是强项。雷锋网了解到,在初期除了少部分医疗专业员工,妙健康大多数员工是从互联网公司以及游戏公司转型而来。跨入一个陌生的领域,会让一个创业团队承担非常大的压力。
其次,健康和医疗最大的区别,就是用户场景高频化。孔飞认为,互联网要求的是流量,成为流量入口,才有可能抓住用户,商业模式才有足够的说服力。但是互联网医疗的创业中,不管是问诊、挂号,还是买药,所有的场景都相对低频。“不是说互联网医疗不可以提升行业效率,而是医疗不太具备成为高频流量入口的属性。”
在他看来,生产要素为产业链提供的价值越大,未来的机会也就越多,把高频场景抓在手里,未来的低频的场景都能成为变现的工具。
孔飞的这个思路来源于此前的游戏行业经历。
PC互联网时期的创业,是真正意义上的时代风口,有着吃不完的流量红利。“那时候做端游的流量便宜,只要好好花一年时间做产品,问题基本不大。”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格局发生了变化。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了手游的发展。这时候,孔飞发现了问题:流量全跑到了应用商店里,游戏产业的利润也往应用商店倾斜。于是,手机厂商们意识到,要赢得主动权,自己要做最大的流量入口。
孔飞很清楚入局健康管理行业的逻辑:这是一个高频但是巨头缺席的场景,妙健康有机会做成一个入口级应用,在健康管理的场景下去拓展医药、保险等其他业务。
孔飞把过去的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定义为传统的健康管理1.0,而妙健康要做的,是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健康管理2.0。
通过这几年的改造,妙健康主要围绕数据连接的能力、AI的干预能力、游戏化的能力来做一个整体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妙健康针对保险业、企业员工健康福利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目前,妙健康有五大事业部:妙健康APP、妙+、妙云、CWI、妙保,分别对应健康行为方式干预、智能硬件的连接、院外健康大数据的跟踪、线下健康管理以及保险业务的功能。
其中,前三者构成一个数据闭环:用户通过“妙健康APP”把数据上传到“妙+”上,随后由“妙云”进行大数据分析。
“妙+”是妙健康起步时做的事情,作为健康数据及服务开放式平台,为了能够接入更多的设备,“妙+”研发出了仅有300K左右大小的标准SDK接口,为各类APP提供数据接入。”大健康行业一直都面临着“数据孤岛”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妙+’即时跟踪用户健康行为,了解用户健康方案的执行情况。”孔飞对雷锋网表示。
截至目前,“妙+”已接入智能手环、血压仪、血糖仪、体脂秤等17个品类超过300多款可穿戴智能健康硬件设备,此外还接入了体检数据、保险数据等各类健康相关数据。
除了数据接入能力,人工智能算法是妙健康的另一项重要投入。目前,妙健康投入了一个40多人的团队在做AI方面的事情。其中的一个产物就是“妙云”——一个人工智能的健康干预平台。“妙云”的知识图谱中有超过17万种实体、45万种关系、12种健康实体类型和18种关系类型,这些关系可以给用户打上几百个维度、个性化的用户健康标签,勾勒出精准的用户画像。
基于“妙云”的干预能力,团队还开发了健康处方的任务库,其内容由医疗专家团队产出并更新,简单来说,可以将它理解为“今日头条”式的精准推荐。据了解,妙健康现在有11万条左右的内容库,每个月可以新增一两千条的内容。
基于这些内容,妙健康会把复杂的健康指南拆成一个小的任务,用算法进行匹配,给用户推荐一个适合的任务。孔飞说,“医生嘱咐患者要‘管住嘴、迈开腿’,但是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不能吃,我们不知道;怎么样运动是合理的,我们也不知道,所以很多东西到最后都不可执行。”
如果用户没做任务,妙健康会通过APP向用户发出提醒。如果用户完成任务,妙健康会追踪完成后的效果。这样,利用标签的能力、任务生产的能力、算法的能力和追踪的能力,妙健康可以形成一个数据闭环,随着时间推移,向用户推荐的健康处方会越来越精准。
孔飞认为,AI算法的智能推荐能力,以及优质的内容库会成为妙云事业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妙健康的主要用户是保险公司和企业,包括为企业制定健康福利计划,以及为保险公司提供健康解决方案,这两部分占据了80%左右的收入。
据孔飞透露,妙健康已与太平洋保险、阳光保险、人保健康、百年人寿等众多险企达成合作。具体而言,保险公司的诉求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获客、用户互动以及控费。
第一,获客。通过妙健康的介入,帮助保险公司打造产品差异化,提升保单的销量。孔飞跟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与河南的某家保险公司合作时,妙健康让该公司的订单转化率从2%提升到了7%。
第二,用户互动。过去,每年只有续费或理赔时,用户才会与保险公司再沟通。但是,通过妙健康APP的“做任务”这一形式,可以每天和用户进行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妙健康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提高用户黏性,增加其与客户的互动频率,促进再次成单。
第三,控费。4月23日,妙健康与太平洋保险旗下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健康互动保险计划”。但是,目前针对保险公司的控费问题是未来双方需要共同探索的方向。孔飞说,“这是下一阶段要做的事情,也是未来我们想要的终极商业模式。”
在线下服务方面,去年的3月19日,妙健康和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CWI)在中国组建了合资公司CWI(中国)。孔飞认为,妙健康与其组建合资公司后,一方面可以提升算法模型能力,也多了一个品牌背书,进而提升品牌IP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慢病管理很难单纯靠线上完成,线上用户的依从性比较差。合资公司的成立,也是为了采用一些强干预的手段,提升健康干预的能力。
孔飞表示,合资公司的成立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CWI有一套成熟的经济学模型,来评估健康管理的实际效果,其中慢性肾病康复项目为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省节省超20亿元的医疗卫生支出。如果能给保险公司拿出一个可以量化的控费模型,妙健康也能从这个模型中受益。
成立合资公司的这一年里,妙健康和CWI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搭班子”,包括软件平台开发、场馆内设备的物联网化、SAAS平台的打磨以及外部供应链的打磨。
据了解,CWI(中国)的首家线下健康管理门店将于5月在北京开业。线下门店的开展本质上是“重资产”的经营,为了能够缩减单店的开店成本,妙健康采用的是类似于酒店管理公司的模式。
孔飞说,这个门店的思路和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不一样。“如果说盒马鲜生重构了线下超市的话,我们则希望做一个健康管理的新物种。”
在孔飞的设想里:这个健康管理中心里的一切都是智能化的。用户进入门店后,先进行一项健康评测,根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由经过认证的健康管理师给出健康处方和专业指导。在场馆锻炼时,用户会拿到一个智能手环,而每一台设备都是物联网化的。用手环连接跑步机后,跑步机会自动根据用户的健康状况来设定跑步的强度、时长、速度。
运动结束,智能穿戴式设备会记录用户的身体数据。出店后,线上处方会持续追踪,等到下周回来时,根据店外记录的数据再进行调整,最终实现“线上+线下、现场+离场”的全天候、持续性全面健康管理。
孔飞说,等产品设计、会员卡服务权益、团队培训安排等方面运营成熟后,下半年可能会再开五六家线下健康管理门店。
同时,孔飞向我们透露,今年,妙健康还会在海南落地首家互联网医院,而这一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给国人带来更极致的健康管理体验。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