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本文作者: 李秀琴 | 2017-07-08 20:31 | 专题:GAIR 2017 |
正如其它前沿科技一样,AI也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一直面临着全球性的议题。
雷锋网消息 7月8日下午,在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第二届CCF-GAIR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的AI+创投专场上,主持人Comet Labs中国市场负责人王星携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红点投资董事张鸣晨、雲九资本董事总经理邱谆、源星资本副总裁毛振桦、国金投资投资副总裁苏亮一起,为大家分享他们各自对“沟通中美,放眼全球”中美AI创投呈现的差异的洞见和观察。
本次圆桌讨论的议题主要关注在中美AI创业项目的差异,以及和其相关联的风险判断、估值会有哪些区别,具体可见下方:
主持人:美国和中国的人工智能项目相比,它们有什么特别显著的特点?在对它们进行判断、估值的时候,有什么区别?最好能结合一下具体的案例分享一下。
姚海波:1、中国企业很“贵”;2、很多优秀的AI创业公司落地都比较成功;3、中美的技术的差异化对VC来说仍然是一个黑匣子,但是可从“谁能拿到具体应用”、看第三方怎么评价等方法去做评断。
张鸣晨:投资分三个维度:钱、人和事。钱这一块,市场有贵的也有便宜的;人的角度来说,很多团队会在硅谷和国内设立自己的办公室,中美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事,这一块差异是最大的,美国的AI创业项目以纯商业项目居多,中国则以大的央企、国企的项目居多。总的来讲,两边会越来越趋同。
邱谆:中美现在越来越接近。从人才的角度而言,美国基数更大一些,中国赶超很快;从性价而言,美国更具优势,因为技术能力更强。估值方面,中美没有实质上的差别,主要是看人、看方向、看事。
毛振桦:从投资机构本身而言,其最大的问题是对AI产业估值体系的建立。其二是投资人,中美差异显著。中国投资人易受房地产、股票市场的影响,美国投资的成熟度、忍耐度、容错能力相对要强得多。其三是资本市场的退出通道,中国企业天然的是看盈利指标,而美国没有这方面的强制要求。
苏亮:硅谷公司环境更宽松一点,不需要讨论太多商业模式,包括估值,国内公司相对苛刻;中美认知差异较大,硅谷是硬核技术的公司,更注重技术,中国则更看重商业落地。
主持人:过去几年我们也看到在美国硅谷有一批人工智能和技术企业被科技巨头、产业巨头并购的案例,前两天百度还刚刚收购了美国一家NLP的公司。在接下来的几年,并购是否仍然是AI公司的退出途径?在AI领域有没有可能成长出Google、Facebook这样巨头企业?
苏亮:现在还没到那个时机。AI还只是方法论,真正诞生伟大公司还是因为商业模式的拐点到达了。我认为区块链可能会诞生很伟大的公司。
毛振桦:不一定完全靠并购,这两年AI在全球范围越来越普及,落地难度降低了,所以IPO退出的可能性也是有的。第二个问题,个人认为难度比较大,因为这两家公司它们不是基于AI,而是基于规模成长起来的,国内的BAT也是如此。
邱谆:收购肯定不会停止,但是非常大的收购,如10亿美金以上的规模可能会放缓,AI领域是否会出现巨头,我个人相对比较乐观。现在行业格局还没有完全固定,初创企业还有很大的机会。
张鸣晨:很多收购、并购其实是属于防御型的进攻。AI本身是一个方法论,但是只要有巨大的需求,这个领域还是有机会在AI的应用上产生一些巨头公司。2007年谷歌收购YouTube,当时所有公司都觉得谷歌收购的价格太高了,如今看来反而太过便宜。所以我也持乐观态度。
姚海波:AI一定会出无极公司。AI不仅连接了人,还连接了信息,同时连接了物,所以一定会出现超越Facebook、Google的公司。现阶段而言,并购是非常现实的选择,不管你在哪个跑道创新,看看谁现在还有钱,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跟他在一起玩。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这个主题还有一个部分叫做放眼全球,在中国和美国最关注的区域是哪儿?
苏亮:比较关注英国,它的学术气氛更浓一些,而且英国的AI领域创业公司价值观更宽松一些。
毛振桦:我最关注的是德国,它的智能制造非常厉害。制造作为智能产业的基石,它反而是最有价值,也是最有必要被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的。
邱谆:主要关注中国和美国。此外,还有以色列,因为它的国内市场非常小,只要过了A、B轮,就一定会出现在硅谷。
张鸣晨:除了硅谷这个主战场,还比较关注以色列和从大型技术型公司出来的人才。
姚海波:只关注中美,重点关注中国的创业机会。
(注:7月9日将是CCF-GAIR 2017的最后一天,雷锋网依然坚挺会为大家陆续送上关于大会的精彩内容,要继续关注哦=。 =)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