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图片来源:PYMNTS
当我们在谈论 ICO 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讲什么?白皮书、原型产品、各种理论,不过2017年主要就只关于一件事——钱,很多钱!
2018 会有所不同。那些新进入的玩家们除了学习白皮书、原型产品和参加会议刷脸等常见的行业套路外,还看到了很多新的变化。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或者说,随着干货和泡沫逐渐分离、不同的项目逐渐分离,内行会在2018年看见一大波测试网络、beta 产品和产品迭代。
外媒CoinDesk 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总结了2018年的 ICO 七大趋势。
虽然国际上对 ICO 的讨论越来越多,大部分受访的专家仍认为,各国政府政策监管上的明晰度还有待时日。
今年的政策风向,主要看法院,包括未来可能对发行者采取的举措。“针对非发行者的举措也会是新闻。”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执法律师,现今就职于 Paul Hastings 的 Nicolas Morgan 告诉 CoinDesk,宣称虚拟货币的明星和没有合法登记的中介及交易所有可能成为目标。
另一位前 SEC 成员、现就职于 Murphy and McGonigle 的 Timothy Peterson 则表示,想要按照规则出牌的 ICO项目 需要学习和借鉴其他行业是如何遵守法规的。“ICO 项目要习惯与执法部门打交道。”
这与其他复杂的金融产品一样,是“做生意必须的”,他表示。不过,即便是 SEC 或者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真的开始起草监管规则,大部分人也觉得,今年是不会真正执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CoinDesk 采访的所有人中,没有人认为2018年虚拟货币的投资会下降。不过,有可能每轮融资的规模会相差很大。
“大型投资和小型、更快速的融资轮(现在都在进行)”,Northzone 的一位风险投资人 Wendy Schadek 说道。她和许多投资人都预测,每轮融资会分解为更复杂的投资,其结构会更类似传统的创投。
“更多关注会转向非公开发售,公开发售的代币会更少,或者很多时候会完全不存在。”NuCypher 的联合创始人 MacLane Wilkison 预测道。
为了更好服务大众,以太坊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处理更大量的交易。不过,12月的时候 Kik 已经完全放弃了以太坊,我们甚至看到 Stellar 发行了3900万美元的 ICO。但是总体上来说,创业者们还是相信以太坊会成功壮大的。
“就社区和可用开发者工具来说,以太坊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一直支持 Plasma 和 OmiseGo 的团队。”Origin Protocol 的 Josh Fraser 这样告诉 CoinDesk。
Wilkinson 也同意这个观点,而同时他也认为,今年Stellar 上会出现更多的 ICO,其他底层架构协议也会进一步得到开发。Wilkinson 是 Dfinity 的首席科学家,据雷锋网了解,Dfinity 旨在构建无限吞吐量的区块链计算机,对标以太坊网络。
只要有一个上限值,创业者们就会蜂拥而至,堵塞网络。由于以太坊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许多创业者都承认自己已经制定了Plan B。
Boost VC 的 Brayton Williams 在 Medium 上写道,2018将是“才华与实现”( talent and shipping)的一年。
“Boost VC 的宗旨一直是支持开发者,不过我们现在稍作调整,要支持能落地的人。”Williams 写道。
因此,创业者们就有了将产品实施的压力,让大众可以真正发挥代币的作用。
实际上,一项一亿美元的 ICO Status 为 Riot.im 背后的公司 New Vector 投资了五百万美元,Riot.im 就是去中心化版本的 Slack。这意味着公司会使用加密货币社群中已经普及的协议。
2018年将会快速涌现大量的 Alpha 和 Beta 版本。同时,我们还可能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当用户终于用上代币,但发现运行超慢、整天死机,相应的代币价格也会怎样变化呢?
“我觉得价格很可能已经跑到了实际进展的前面。”Chris Dixon 曾说道。
2018的年度问题:当应用代币(utility token)真正有用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目前没有任何一个代币展现出它们的应用价值。
Multicoin 的 Kyle Samani 在2017年曾撰文道,要让用户持有一定数量的代币,创业者必须给出一个足够好的理由,不然代币的价值一定会变为0。
对于这个想法似乎很多人都同意,但还有待在代币真正实现其目标功能的环境里进行测试。
2018年,我们还将验证一个流行猜想:是否初始代币的发行越广,代币的采用就越快,因为很多创业者都这样相信,或者投资人和用户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群体?
不管这说不说得通,CoinDesk 的多个受访者都说,非公开发售会超过公开发售的数量,大家更多地都在寻求空投。
随着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代币经济,术语也会越来越多。
随着行业越来越复杂,行业术语也扩充了。大部分关于 ICO 的讨论出于对政策管控的考虑,将代币分为两种:应用代币和证券代币(utility and security)。
“这是基于集体臆想而发明出来的传统想法。” Schadek 告诉 CoinDesk。甚至有一些意见领袖还在使用其他的类别。
Tokensoft 的联合创始人 Mason Borda 还提到过“奖励代币(rewards tokens)”,专门设计让用户采取某种公司所期望的行为(例如航空旅程)。Nick Tomaino 还使用过“工作代币(work tokens)”的概念,与其他应用代币区分开。
这些代币让用户可以依据某个协议赚取收入。
Filecoin、Augur 和 NuCypher 都采用这些特点。“我想最有意思的工作代币会在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变为权益证明(pos)的时候出现。”Tomaino 在那集播客中说。
随着创业者越来越擅长描述和分类自己的加密货币,整个社区都会更好地理解这个行业。
这有可能是2018最重要的主题,也可能毫无意义。大部分人相信著名的科技公司都会想到一些理由来发行代币、筹集资金。
甚至扎克伯格都说,他今年在研究区块链。另外,Telegram 此前有传出相关ICO计划,但目前尚未官宣。(详细情况请见雷锋网此前报道《币圈“微信”Telegram完成8.5亿美元ICO?假的!》)
“我猜,大部分科技巨头都有雇人在全职研究、试验,确保自己不错过这个机会。” Williams 说,不过他认为巨头们的速度大概和政策监管的速度差不多,不紧不慢。
CoinDesk 询问了几个大公司是否有 ICO 相关的工作在进行中,回复的几个公司都否认有此类项目。如果科技巨头们在推动去中心化,Schadek 说“这很好,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价值创造民主化,能让整个虚拟货币总量增长。”
不过,Wilkinson 认为,“想玩 ICO 的科技巨头没有去中心化的合理需求。”他认为,很多时候代币会威胁到他们现有的商业模式。
via coindesk,雷锋网编译
雷峰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