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科技创新领袖峰会 | 雷峰网
0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按:2018科技创新领袖峰会暨第九届长江青投论坛近日召开。本次论坛由长江商学院和京东金融联合主办,主题为“新科技、新金融、新担当”,在论坛上,华软资本董事长王广宇对金融科技导引作用发表了相关演讲。
金融科技从最初金融业务的简单电子化,到现在助力经济增长,其实不过短短十年间的历程。怎样让金融回归本性,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王广宇表示,经济脱虚向实的棒子不该打在金融部门和互联网产业的头上,金融科技是可以引导资金和技术走向实体经济的;而技术和资本的融合以及监管水平的提升同样会带动金融科技产业走向更高的台阶。雷锋网AI金融评论对演讲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如下:
我今天想讨论的一个题目叫做“金融科技导引”,就是讨论金融的导引作用。在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案例,来介绍一下我为什么要讨论金融科技导引这样的一个题目的原因。
大概在2个月之前,美国有三家公司,摩根大通、伯克希尔-哈撒韦、亚马逊,这三家公司的CEO一块发了一个声明信,说他们三家要合资成立一个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这些公司的员工和他们的家属的医疗健康问题。他们要做的这件事情,真正背后影响的最大的是我们看到的金融领域里面的一个细分市场医疗保险,如果这三家公司站在一起,我相信以他们的资本能力、社会资源、采购能力,他们可以在美国买到最便宜的药品,也有能力借助摩根大通遍布美国的网点去处理一些简单而着急需要解决掉的医疗疾患。
更进一步的是他们可以借助像亚马逊带来的用户画像和大数据,可以非常清楚了解这个家庭未来会在医疗方面有什么样的需求,甚至会借助投资公司,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能力,可能会把这样的能力输出到更多的社会中间去。
我讲这个小案例的背后,其实是意味着我们传统意义上看到的保险公司,可能会在今天的形势之下,会被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创意完全替代掉,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小的故事。这个案例,不管是摩根大通在干的事情,还是亚马逊干的事情,其实就是我们金融科技中间活生生出现的事情。
新型实体经济当虚实结合
金融科技这个词,所涉及的不光是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现金贷,其实它有非常丰富的形态和深刻的社会影响。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整个金融行业的生产关系、监管和被监管之间的关系。
客观来讲,今天在中国并不是发展金融科技最好的监管环境:2013年互联网金融开始盛行;到了2014年,各地政府都在呼吁发展互联网金融,但是现在所有的人对金融科技,一方面希望它发展,另外一方面希望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我们必须做出创新的东西,来改变所处的这个社会,不然可能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无以为继了。
这个时代需要新的发展动能,大家都在讨论脱虚向实——到底要脱哪样的虚呢?进入哪样的实呢?我认为将来的新型实体经济,叫做虚实结合。未来这样的经济形态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未来的实体经济必须能够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不管是产品需求、服务需求。
必须要有足够的科技含量,跟新型的现代科学技术结合。
满足现在新型人才就业,比如说中国已经有几亿的90后、0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就业需求跟传统的农民工、传统的劳动力完全不同。
形成一种生态、环保、可持续的经济。
虚拟经济因素今天最主要的代表:金融、互联网。媒体在讨论脱虚入实、虚火旺盛,这个棒子要么打在了金融部门的头上,要么就是互联网产业的头上。但是,真正的实体经济一定要跟金融、互联网这样的虚拟部门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实体经济的将来。
我们提了四个观点:
发展新兴技术是实体经济的第一动力。
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这是实体经济未来的第一逻辑。所谓的商业模式就是企业或社会机构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盈利要么是从劳动力身上搜刮,要么是没有考虑环保、污染的成本。现在这些外部成本都必须要考虑在内,所以怎么样架构新型的商业模式,是对新实体经济非常重要的要求。
走天生全球化的道路,今天的企业从第一天诞生开始,天生全球化,我们站在北京,但是技术、芯片可能来自于美国,用户可能来自于全世界、使用的生产资源来自于更多的区域。
这个时间点,金融在引导整个产业往前走,甚至金融革命已经在推动工业革命在发展。
金融导引本身也是带来另外一个角度:很多创新产业包括Fintech在内,也是资本和投资驱动的产业,怎么样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进入到创新产业当中,才能促其发展?
金融科技1.0到4.0:从IT+金融走向普惠金融
我认为中国金融产业本身还是一个非常落后的产业,但是一下子被金融科技拉到了金融4.0的阶段。金融科技对于业内来说不是一个全新的词汇。在最近30年以来,金融科技像人工智能一样,人工智能已经是一个60年历史的产业概念,金融科技差不多是一个有30多年研究的产业概念。
但在这30年的时间之内,金融科技在不断演变它的形态——
1.0阶段,IT+金融。因为可以用机器交易,华尔街很多投行已经把所有的交易员开掉了。在30年以前,所有金融机构实现它们金融业务的电子化,我想这就是金融科技的开始。很多创新型公司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比如平安要在未来3年转型成一个完全的金融科技公司,民生银行也打算在5年之内成为一个纯粹的金融科技公司。这个路程是今天才转变的吗?我想他们可能已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推动金融业务IT化。
2.0阶段,就是金融部门开始使用互联网、使用更多的信息手段,像当时有呼叫中心、ATM、移动银行这样的工具可以去获客,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拓展更多的渠道,电子渠道的变革。
3.0阶段是大概过去10年左右,更多的科技公司进军到了金融部门。近几年京东金融发展非常快,蚂蚁金服其实是2013年才成立的公司。在过去10年,市场上金融科技的巨头,已经被监管部门定义成系统重要性的金融科技企业。金融科技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完全不同于传统认知上的一个产业,就是一个新的实体。
4.0阶段,讨论怎么样让金融科技实现普惠性,去解决更多的用户需求问题和监管问题,以牌照化监管、行为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正在变迁。
因为移动终端、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移动支付是全世界第一位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口没有介入到移动支付里面去,包括支付这个行业本身也不停的在变化。今年开始国家又在建立一个新的清算体系,叫做网联,把所有的互联网支付接进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中国的金融产业其实和工业产业没有什么差别,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找到了金融科技一些最领先的点和技术,但是这不意味着整个产业发展到了那个阶段。
金融科技主要的范畴,大概分成这几个:
从金融业务来看,包括支付清算,包括传统金融产品,和存款、贷款、保险、证券有关的金融产品。像众筹、ICO,其实本质上都是想用新的资本市场的机制或方式,替代传统的交易所、股票发行。
还有就是基础服务,比如说在征信、云、大数据、信息交换这些领域里面。现在看到的所有的金融科技公司,毫无疑问都在这四类之一中。
另外还有一些是在这四类之上,比如智能投顾:作为金融产品,它可能去替代传统的基金;但又能以投资产品的形式,为那些请不起基金经理、付不起基金认购费的用户管理资产,所以也有资本产品的属性。
这是我们看到的金融科技整个范畴。
在过去15年间,大家都会讨论互联网银行安全吗?当时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用各种各样的算法告诉人家,互联网是安全的,网络银行是安全的,但是抵不过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当十几年过去以后,新的一代拿起互联网手段,用移动支付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任何人讨论移动支付是安全与否,因为时间已经把大家的消费习惯完全改过来了,忽视了这个角度。
毫无疑问,支付清算行业在中国是发展最好的,因为以央行为代表的监管部门,在过去10年时间,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支付清算监管体系,相对清晰地建立了在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预付卡这几个领域里面的牌照管理体系,以及准入和退出的制度。
但是,另外一些领域比如数据,各种机构都在尝试给用户画像,争取积累海量数据,能够实现风控。这个领域需求非常旺盛,特别是在中国真正成为一个信用社会之前。
下一个问题就是能够进一步向所有用户差异化定价。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可以所有的客户差异化定价,这在工业时代是没有办法实现的。现在很多细分的金融科技公司,基本就在这个领域里面发力。
这是金融科技下一个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是精准营销和稳定获客。金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就是一个服务行业,在不同的客户之间更多地承担信息中介的作用。
思考和启发:金融科技如何摆脱昙花一现?
我有这么几个思考:
一定要全行业一块努力,不要让金融科技又变成了一个昙花一现的事。我想我们这个行业的人要有意识,让成为一个理性繁荣、真正长期服务于社会的,能够为实体经济也为客户和我们自己创造价的行业。
我觉得确实要让这些新型的技术手段,更好的去服务于我们的实体经济。用新的方式,我们开始去理解这些那些没有获得过银行贷款的业务,理解到一个成长型的公司,因为做了研发、获得客户以及项目储备,将来会得到快速的增长。所以我们才可以让这些金融科技引导资金进入实体领域去。
生态的净化。比如去年现金贷很多公司上市以后,大家会意识到现金贷最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暴利催收和多头借贷,这背后是因为中国没有建立信用社会,一个人不管是用谁的身份证还是伪造身份证,都可以在平台上借很多的钱。这个生态的净化,不光要靠监管部门,也要靠企业自己的努力,最终才会变成一个大家都有利可图的产业。不然它永远都是一个零和博弈。
未来金融科技也是整体融合的过程,技术的融合、资本的融合,以及监管科技的实现,同样也会看到基础设施的能力会带动整个的金融科技产业走向更高的台阶。据我所知,全世界在2011-2017年对金融科技行业大概是900亿美金的投资,中国的融资笔数、融资金额,差不多占到了一半。
我们看到2017年下半年,出现了一批金融科技公司上市潮,又进一步带动了这个浪潮,有可能2018年中国的比重会比2017年更高。在此我也想提出两个问题和大家一起思考:金融科技在中国是不是过热了?为什么金融科技在中国会发展这么快,是不是它有独特的成功因素?这个问题是交给大家想的,我没有答案。谢谢大家!
整理:雷锋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