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今年以来,在国内云计算行业大环境低迷,各家友商防守为主的形势下,阿里云逆势扩张,在公共云产品、通义模型API这两大拳头产品轮番大幅降价的情况下,Q2季度实现EBITA利润暴涨155%,无疑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不仅如此,8月15日晚,阿里集团公布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即2024年二季度)财报显示,本季度,云智能收入为265.49亿元,同比增长超6%;经调整EBITA利润达到23.37亿元;公共云业务收入实现了双位数增长,AI相关产品收入实现了三位数增长。
这一财务表现在不久前大打价格战的映衬下,给业内带来一个疑问:阿里云为何能做到“降价不流血”?
要知道,在国内云计算发展早期,厂商们为了扩大市占率,曾在价格上发起过多轮竞争,久而久之,价格战被打上“烧钱”、“亏损”的标签。但不同以往,今年上半年阿里云几番降价后,面对市场质疑,其多次回应表示,降价空间源于公共云的规模效应与技术创新相叠加,从而带来产品本身成本的降低,是“不流血”的降价。
不仅如此,在财报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表示,接下来,阿里云还将继续高强度投入技术研发和AI基础设施,并且在高强度投入的同时,保持健康的盈利能力。
一手投入、一手盈利,阿里云是怎么做到的?
由于国内数字化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现状的错综复杂,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云计算行业曾经走上了一条过于深陷项目制、定制化的“岔路”,但回归本质,云服务作为基础设施,其核心逻辑在于公有云的规模效应。
然而,眼下能走这条路的厂商并不多,因为这需要跨过“技术”和“规模”两道门槛。
而阿里云作为国内市占率第一的云大厂,在利用规模来摊薄产品成本上,已占先机。今年上半年,阿里云抓住友商的软肋和疲态,发动了一系列迅猛的价格战。
2月29日,阿里云官网率先大幅降价,降价涉及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平均降价20%,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客户流入阿里云官网下单。
紧接着,阿里云又在直销、电销渠道中开展了多个行动计划。更多细节可参见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此前文章《现在的阿里云,为何如此凶猛?》
以至于谈及上半年的阿里云,不少从业者的第一反应是,“太猛了”。几番攻城略地,也让业内同行从“中国市场特殊论”中回过神来,重新审视云计算作为一门基建生意,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在逻辑:
公有云行业需要巨大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技术壁垒高、规模效应大。头部企业拥有更大的规模,也就有了不断降低成本的能力,从而可以降价让利,吸引更多的客户。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变成了一个快到追不上的飞轮,形成强者恒强的产业格局。
也就是说,持续降价的能力,本身就是检验云服务公司产品竞争力的标准。
而想要加速云计算产业正向循环的飞轮,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即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云计算产品的降价,只有建立在由产品迭代、技术创新、规模优势等带来的成本优化的基础上,才不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其中,技术创新带来的降本起到关键作用。
从算力产业的角度看,有资源≠天然就用得好资源,如果缺乏合理、高效的管理,计算资源将面临大量的损耗和浪费。
如何让规模化的算力资源高效地利用起来,实现边际效应的最大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尤其随着大模型浪潮涌起,计算需求急剧膨胀,催生了众多超大规模的云计算服务器集群,如何对这些遍布全球的计算节点进行统一的调度,实现降本增效,云厂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全球的参与者都在加速转型和奔跑。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中国选手也不例外。
此前,阿里云就已实现拥有国内唯一自研云操作系统——飞天,能够编排调度百万级服务器,单集群调度规模超十万台,可在同样规格资源下带来更强的性能,同时实现极致弹性调用算力资源,使得资源效率和性能大幅提升。
进入大模型时代后,阿里云选择做AI时代的基础设施、开源路线、开放平台。对AI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推出百炼大模型平台,初步建成AI时代全栈的云计算体系。
今年以来,阿里云又全新升级了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底层采用HPN7.0新一代AI集群网络架构,可高效协同调度各类芯片,支持高达10万卡量级的集群可扩展规模,进一步让超大集群像一台计算机般高效运转。
并在Q2季度发布了开源模型Qwen2-72B,以及对百炼大模型平台进一步升级,使其成为阿里云承载云+AI能力的重要平台。目前该平台集成了上百款大模型API,接入的付费用户数量在本季度实现环比增长超200%。
可以说,技术的提升不仅持续降低着阿里云的成本,还在不断促进阿里云新的商业增长,而带来的利润反过来又进一步反哺到了技术上,正向循环由此形成。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CFO徐宏在财报电话会上所指出,接下来阿里在云业务上,期望通过密集的研发投资,继续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增长。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本期财报还披露了一个数字——阿里云外部客户收入(排除阿里巴巴关联公司)营收增速为6%。
此前四个财季,阿里云收入增速相对温和,均在 2%—3%之间。这一方面是阿里云主动优化收入结构、减少低利润率项目,导致部分增长被抵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企业数字化需求大盘放缓所致。
如今,在阿里云继续战略收缩高流水、低利润的定制化项目前提下,外部客户收入却重新拉升至6%,这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旺盛的AI需求,正在落地成实际的公共云服务收入数字。
财报披露的另一组数据佐证了这一点:“本季度公共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AI相关产品收入三位数增长,在公共云收入的占比持续提升。”
硅谷风投机构 a16z 的调查显示,大模型和生成式 AI 创业公司 80%-90% 的早期融资都用于向云计算平台购买算力;a16z 估计,未来行业更成熟时,模型和应用公司每年约 10%-20% 的营收将来到云计算公司。
从战略布局上看,在生成式AI这一新战线上,阿里云无疑是国内大厂中攻势最猛的一家。
目前,阿里已投资了中国估值排名前五的生成式AI独角兽,包括智谱AI、零一万物、百川智能、MiniMax、月之暗面。而这些公司均在阿里云上训练大模型。阿里云管理层曾透露,中国80%的科技企业和超过一半大模型企业都跑在阿里云上。
对阿里云来说,与有潜力的大模型公司深度合作,有助于阿里云继续巩固国内第一的市场地位和抓住 AI 计算带来的增量。
财报显示,百炼大模型平台上,付费用户数量季度环比增长已经超过了200%,包括一汽、微博、金山、完美世界、央视网、蓝凌科技等在内的众多企业都是阿里云百炼的客户。
同时,阿里云PAI等AI基建产品规模也在迅速增长,据国际研究机构 Gartner 发布的2024年《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平台魔力象限》,阿里云跃升至挑战者象限,并成为报告中唯一入围的亚太厂商。
除AI以外,出海是另一条新战场。
今年以来,阿里云在国际市场发起猛烈攻势,先是全线降价,平均降幅23%,最高降幅59%,击穿全球云服务底价,后又高调宣布将在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墨西哥五个国家投资新建数据中心。
一位负责阿里云国际业务的人士表示:“目前阿里云亚太、中东、欧洲云计算需求很活跃,尤其是拉美市场经济活跃程度越来越高,当地云计算需求非常旺盛。进入墨西哥市场将成为阿里云全球拓展的重要一步。”
阿里云在国际大客户上同样频频发力。
五月,外媒报道阿里云拿下 LV 母公司LVMH集团五年长期合约,服务内容包括通义千问和百炼平台。而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阿里云是其独家云服务商。并且此次云转播的用量为史上最大,首次超越卫星成为奥运转播的主要方式。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奥运电视及网络直播信号是基于阿里云向全球分发,从巴黎传输到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拿下LVMH集团和奥运会这种超级大客户,无疑将帮助阿里云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
AI、出海带来了实打实的高质量收入增长,这也是阿里云可以实现“降价、不降利润”的底气所在。
按照 AWS、微软云等海外云厂商的经验,在坚持公有云道路的前提下,大约十年左右,云厂商将会进入收获期。对于阿里云而言,在规模和技术上真枪实弹投入了十多年,时至今日,边际成本效应已然显现。
而其他几家国内云厂商也将今明两年视作实现盈亏平衡的“关键之年”。但面对不断进化的市场需求,要想不掉队,一方面需要高昂的技术投入,一方面又面临市场份额的存量争夺,一众云厂商们能否纷纷迈入收获阶段,中国云计算行业能否开启下一个新阶段,还需拭目以待。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