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随着腾讯9·30架构调整一周年的到来以及阿里杭州云栖大会的落幕,关于云厂商架构调整后的形态与打法的话题重回人们视线。
全球公有云中,前五大供应商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它们控制着四分之三的市场。
按照IDC的数据,阿里云公共云市场份额已超过中国第2-8名总和。
国内,以BAT、华为为代表的厂商构筑了特殊的云上商业形态——尽管这都是血腥竞争后的结果。
去年的那波集体调整,把云计算放在了产业转型的风口。用行业人士一句接地气的话说,云部门的地位被拔高了,客户知道我们是举集团之力来帮他们上云,放心,踏实,毕竟公司那么大,不会倒,风险也会比较小。
升级之后,我们看到,技术中台名声大噪,芯片大战隔空打响,数字政府刮起狂潮,工业互联网领域全面开打,人才的进入与流失成为云厂商被人关注的变量与焦点。
如果,以腾讯9·30架构调整为起点的话,这一年中,云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尤其是阿里、腾讯、百度以及华为的云战略又有哪些变种?
狭路相逢勇者胜
什么是勇者的表现?
战略与眼光。
阿里2009年入局,最早做了云计算的生意,现在成为头牌,确实证明了自己的努力与“幸运”。
腾讯迎头追赶,在2018年9·30架构调整后开始改变保守的打法,在各项能力上进行了激进的展示。
百度是李彦宏口中“天生具有云计算基因”的公司,有个最新的成绩是“单季度最快达到10亿云收入”,这个点,百度一直在卖力宣传。百度AI必须要有依托,百度云是必选项。
而华为云,ICT出身的云厂商,从“不与合作伙伴竞争”,不想抢运营商的业务,到现在开始各个城市巡展卖公有云,业界也看到了其积极的换阵,继续巩固在政务、运营商领域的优势。
整体来看,云计算经历了市场培育,概念期已过,进入普及期,下一阶段就是收割期,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的强势出击,为时不晚。
从业界的角度来审视,这四家的云战略凸显了未来几年的考量:
1)阿里的云战略:练好内功被集成。具体体现为——技术:达摩院加持的云;产品:数据智能的云;商业:最佳实践的云;生态:被集成的云。整体来看,阿里云智能平台将成为“商业操作系统”的落地与出口,同时阿里云继续重点围绕“五新”战略布局“云+AI”。
2)腾讯的云战略:腾讯CSIG成为腾讯ToB战略的对外窗口,其他业务则是智囊军团,腾讯云以枢纽式的连接,把C端消费互联网资源连接到B端产业互联网,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
3)百度的云战略:百度云是ABC云,即“AI人工智能+BigData大数据 +CloudComputing云计算”三位一体,云承载着百度 AI To B 商业化的使命。
4)华为的云战略:体现在集团4大计算战略中——基于架构创新、投资全场景处理器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商业策略、构建开放生态进行布局。
各有千秋,云变得更底层更具支撑力。在早期生意模式上,云厂商叠加了不同的商业玩法,未来的战略中,所有的IT、硬件也都会重做一遍。
尤其是公有云变得更重,云厂商的钱包显得更为关键。
掌门人
谈一谈现在这几家云厂商的掌门人。
一方面是云业务的一把手,一方面是公司级高管——这种职位组合成为目前BAT三大公司云业务负责人的标配。
行癫(阿里云总裁张建锋)是个70后,在阿里待了15年之久,此前一直在淘宝体系工作,从架构师到阿里集团CTO,一直是走技术路线。到今天,他全面执掌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是达摩院院长,还是阿里中台战略的执行者。他直接向逍遥子(阿里CEO)汇报。
阿里云总裁 行癫
邱跃鹏是“老腾讯”,2002年加入腾讯。他成长于QQ体系,曾负责过QQ、QQ空间、QQ秀、QQ会员等业务的整体技术工作。2014年10月,他正式执掌腾讯云,级别已至腾讯副总裁。邱跃鹏技术出身,十分低调,属于实干性格。如今腾讯大船转型产业互联网,他冲在最前面。邱跃鹏向CSIG总裁汤道生汇报。
腾讯云总裁 邱跃鹏
尹世明是企业服务老兵,百度副总裁、百度智能事业群组(ACG)总经理,2016年11月加入百度。他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在加入百度之前,他曾任苹果大中华区企业部总经理和生态系统负责人、SAP全球销售总裁助理、SAP高级副总裁。他现在全面负责百度云业务,向百度CTO王海峰汇报。
百度智能云总经理 尹世明
郑叶来是是华为云的将军,1999 年加入华为,历任无线产品经理、无线产品线OM SPDT 总监、无线OSS 与服务产品线总裁、IT 产品线总裁、战略与发展委员会成员等,资历非常老。现在他是华为云BU总裁。曾任IT产品线总裁的他在任时投资过4款芯片,这些都成为当下华为云的芯片层级优势。
华为云BU总裁 郑叶来
相较行癫、邱跃鹏和郑叶来都属于各自集团内部“久经考验”的高层,尹世明进入百度则相对比较晚——2016年11月的百度云智峰会上,时任百度总裁张亚勤宣布尹世明加入百度云,负责百度云在企业软件和服务领域的管理工作。其实他是来着力搭建百度to B售前、售后、售中体系的。
今天,业内人士能在各大舞台上看到他们四人活跃的身影,尤其是阿里的杭州云栖大会、腾讯的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华为的全连接大会、百度的云智峰会,都是他们四人的主场。
这些品宣的平台逐渐整合优化,最终在各大城市做巡展——云上之战在神州大地徐徐拉开。
阿里云的关键词:人才、造风
没有蔡崇信的专业,马云不敢拿孙正义的投资;没有王坚博士的技术,马云不敢冲进云计算。人才之于阿里,就是源头之水。
一直到今天,阿里云依旧是“群星璀璨”。
由于行癫同时还是阿里集团CTO和达摩院院长,因此他能调动的技术资源比当年的孙权更多。目前,在阿里,叫得上号的AI人物有:
达摩院机器智能实验室主任金榕(iDST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NIPS、SIGIR等顶级国际会议领域主席;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主任王刚,因在深度神经网络设计上的卓越贡献,便已成为MIT评选出的10名亚洲区35岁以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得主之一;达摩院人工智能中心负责人华先胜曾获IEEE Fellow,是视觉识别和搜索领域的国际级权威学者。近年名声大噪的Caffe的研发者贾扬清也在2018年加入阿里,担任阿里副总裁、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事业部总经理。攻读博士期间,贾扬清创立并开源了深度学习框架Caffe,这一框架被微软、雅虎、英伟达、Adobe 等公司采用。加入阿里前,贾扬清是Facebook华人科学家。
......尽管阿里云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在2019年6月正式宣布挥别了阿里巴巴,但阿里的技术人才梯队依旧完整。
阿里一直说将加大科研投入,持续扩大云的技术代差,所以,达摩院的技术和阿里云深度融合是必然。此外,阿里在云栖大会上“已成为国内最大人工智能公司”的宣告,也是阿里云与达摩院的“携手之作”。
除了吸引人才,阿里云“造风”能力特别强,比如“城市大脑”、“五新”、“技术中台”等,云计算作为“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的技术核心和操刀“大前台-小中台”的重要保障已日益突出优势。
行癫在今年5月宣告,从阿里云到阿里巴巴的云,阿里云的新定位是——阿里巴巴经济体的技术底座,阿里巴巴所有技术和产品的输出平台。
新定位有两层含义,行癫透露,目前阿里60%-70%流量跑在公有云上,阿里计划用1到2年时间让所有流量都跑在公有云上,这是阿里集团去年做的决定。
阿里云 Logo由黑白变橙黄
2019年是阿里20周年的节点,也是阿里云10周年的节点,在刚刚过去的云栖大会上,王坚、孙权(胡晓明)、行癫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同台对话,他们三个都不是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但是都是阿里技术发展史上代际传承的重要角色。
那次握手的画面,成为阿里云赢家姿态的最好定格。
组织升级后,数字政府成为阿里云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在“阿里经济体”(阿里云、蚂蚁、高德、钉钉等)做数字政府时,阿里云始终是一号位。
腾讯云的关键词:云被BG化、成人礼
从进攻者的角度来看,腾讯云完成了心态和身份的转变,成为国内无可争议的第二大云厂商。
但唯一不变的是“战略性卡位”,涉及到对重要的行业和业务板块用资本的方式加强和生态伙伴的信任纽带,自上而下。比较典型的行业是政府和金融。
「腾讯产业加速+资本」的双重方式促成合作伙伴和腾讯形成更多联动。腾讯曾在 2 个月的时间内投资了北明软件、东华软件和长亮科技这三家公司。今年以来,腾讯SaaS加速器发展迅猛。
2018年9月30日,腾讯启动了史上第三次架构调整,腾讯云与零售、教育、医疗等板块被整合进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该事业群一度成为了腾讯内部人员流入最多的事业群。
邱跃鹏曾对雷锋网提到,这次调整对腾讯的意义非常巨大,其中最核心的改变是原来以产品为核心去构建组织结构,到现在以客户为中心去构建组织结构。
就像马化腾在架构调整后的2018年10月31日那封公开信中说的:腾讯的业务接口更加集中,合作规则更加清晰。
在这个思维转变之下,腾讯云和产业互联网的团队聚合在一起,做了很多优化,比如零售云和智慧零售团队的整合,形成了一支队伍。产品矩阵之间的边界没有之前那么清晰了,但是与腾讯业务沟通现在有了统一的接口,有了事情知道去找谁,这个人会牵头去组织后方的资源,架构调整的效果逐步显现。
腾讯总裁刘炽平强调过腾讯不做“颠覆者”。
邱跃鹏觉得,CSIG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形态,也包含了这一部分内容:客户原来可能有自己的Partner,但是这些Partner本身也缺乏新的云的科技,腾讯云也会跟这些Partner合作,帮他们做得更好。
这便意味着,腾讯云的业务拓展是两条线同时进行:一条自己开拓,另一条交给Partner。据悉,目前腾讯有6000+的代理商,有很多是原来的ISV,长期保持好的合作关系。
2019年是腾讯云的里程碑,重要表现之一是腾讯全网服务器总量已经超过100万台,中国首家,全球5家之一;另外,腾讯的带宽峰值也突破了100T,是中国第一家达到100T的公司。
通过云交付企业级服务和消费级服务,是腾讯产业互联网的标配。
百度云的关键词:落地由点到线、AI 出口
百度云经历了几次更名,比如百度开放云、百度云、百度智能云,但是业界更习惯了“百度云”这种叫法。
2018年底,百度宣布将智能云从事业部(ACU)升级为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AI To B业务和云业务。
架构调整后的这一年,百度云的增速可圈可点,基本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宕机事件,就连2019年春晚的红包大战,百度云也硬是抗住了流量高峰。
百度云是百度大脑的云化,其云计算的背后就是百度整体的AI战略,而不仅仅是孤立的放在一个激烈的云计算市场环境中去看待。
一位从事云计算产业研究的人士表示,近两年,百度云在张亚勤、尹世明的带领下取得了一定成果,金融领域和工业大客户方面都有较大进展。
尹世明在今年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提到,百度已成为单季度收入突破10亿最快的云厂商,成为行业大玩家,和AI相关的云专利,全国第一。此前基本保持一个季度前进一位的速率(在2018年Q4为国内第五,在2019年Q1已成为国内第四),但是往后走竞争会更加激烈。
“云+AI”矩阵式打法是百度鲜明的特色,人们会像拥抱蒸汽机、电力、拥抱二进制、拥抱芯片一样拥抱AI。而百度智能云是把AI能力释放出来,某种程度上说,AI优于云,云是一个底托。
构建一个To B的体系是最根本的,To B产品有较长的生命周期管理诉求,销售市场、服务体系、运营体系都需要重新构建。尹世明深以为然。
百度云副总经理、产业智能化业务负责人李硕此前告诉雷锋网,百度智能云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思考和研究怎么把人工智能由一个落地点变成一条落地线,这才是真正让AI商业化跨过鸿沟非常重要的环节。
华为云的关键词:呼唤炮火、勇敢去做
华为是一直保持战斗的调性的,比如强调危机意识(任正非发表《华为的冬天》),倡导末尾淘汰制。
在华为心声社区,一直贴着一段讲话,即2019年7月19-20日《任总在运营商BG组织变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里面写到:华为的市场改革之所以重要,在于70%的作战权力下放到了代表处,成“将军”的机会就多了,通过这次改革一定是英雄辈出。包括业务连续性攻关中,也要在研发大规模提拔一批人,这就是“拼刺刀”,这就是经过“战争”考验。通过3-5年,华为公司一定会换一次“血”。
任正非是很有野心的,一直想让华为云“称霸”。但是在“权要听得见炮声,钱要体现公司意志”的逻辑下,华为云的动作却显得小心谨慎。
华为云做云计算已经11年了,但心声社区里,内部员工说华为云“人生目标变幻莫测”,不忍见其余友商距离越拉越大。
据说,任正非为此还批评过郑叶来,希望他别太保守。
实际上,放到市场上比较的是公有云,而华为不是不做公有云,而是没有大规模去做,之前政务云和企业云都是的,在海外和国际运营商合作的公有云也算。
这是华为的商业模式的设计问题。
华为最关键的客户是谁?电信运营商。一旦大力发展公有云,势必对客户的业务形成冲击及竞争。运营商毕竟在做公有云。
“抢客户市场”最为忌讳,不好交代。这是其早期对云业务发展但不发力的根源。
2017年3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的一份“关于CloudBU组织变动的通知”揭开了华为云业务的新面纱:CloudBU正式迁移至华为集团下,成为一层组织。
而作为战略业务,按照华为内部人士的说法是“三年赶超某友商,跻身世界云五强”。
调整之后,华为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更放得开手脚了,而且还获得了多方支持,比如芯片。继去年连发昇腾910和310后,象征着“暴力美学计算力”的Atlas900集群在今年9月正式发布,首先就放在华为云上提供,可按需使用、即时开通。
“什么是差异化?”这是华为今天从领导到员工天天挑战郑叶来的问题。他找到了“极致性价比”一词来概括用户的根本需求。
华为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投入的力度是有目共睹的。
贾永利是华为云EI(企业智能)服务产品部总经理,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专门提到,华为的昇腾910芯片就是为贾永利团队做的,如果客户去市场上买板卡,再来提供云服务,哪有那么高的毛利呢?不亏就不错了。
郑叶来说,云服务未来一定是短板战略。他的话,表明了华为要做全,绝不留一个漏洞。
没有规矩的云行业正变得更好
“商业策略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句话是华为的计算产业策略,放到整个云行业来看,大家特色也都不一。
企业角度,阿里云强调了不做SaaS,腾讯云说自己不会抢partner生意,百度云将往又细又重的工业智能方向走,华为不抢运营商地盘也承诺过不做股权投资。
华为的这种克制与其“黑土地”的定位一致,但是从其内部来讲,只是做横“一”,水平上面套水平,客户最后一公里永远touch不到,这个可能有一些问题。阿里有数梦、袋鼠云、驻云、斑马等生态去打通最后一公里,华为云却没有这种策略。
行业角度,从IaaS上来讲,底层差异化会越来越小甚至消失,因为底层本身没有行业属性,各家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非常接近,对于大部分客户来讲是一个“够用就OK”的状态。
而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是什么?价格战。
2017年-2018年,是云计算行业价格战打的最凶猛的时候,尤其是CDN领域被价格阴云笼罩,此外政务云领域1元中标的“黑天鹅事件”频出。 洗牌的结果是,一大批小厂商纷纷死掉,退出行业;网宿科技、帝联科技等CDN巨头重组分拆业务;阿里云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CDN公司......
就像任何行业一样,野蛮生长阶段都有一条潜规则:先污染后治理。但价格战毕竟不是云厂商核心战术,但的确,2019年价格战基本结束。
当价格和商业模式不再被讨论的时候,技术实力成为“矛”与“盾”,一面进攻,一面形成壁垒防守。芯片、IoT、大数据、AI等新技术产品迭出,商业市场“百花齐放”。
“丛林法则”进入高层次的阶段——技术实力的较量。
金山云、青云、UCloud等保持中立的云厂商也十分克制,拉起了深耕技术的大幕,或者冲击科创板,让钱包先鼓起来。
云计算继续下沉,深入到金融、文旅、政务、工业、教育、社区,商业巨子们的云端战斗,正打得一片火热。
“赢者通吃一切”的格局还远远没有形成,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依旧富足。(雷锋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