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模仿之后,创新成了当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模仿红利已经见底:单一的模仿(产品复制)已经很难依托人口红利形成规模效益,没有技术壁垒的低附加值产品在产业链上逐渐被边缘,拥有技术专利的科技公司占据了利润大头;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来占据新的市场机会,掌握技术壁垒,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另一方面,模仿容易形成同质化竞争,企业之间为了抢占市场,往往通过打价格战的形式进行内卷,最终市场只留下少数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其余企业则被市场淘汰。
因此,不论从产业升级的大趋势看,还是企业本身的发展,创新都显得至关重要,关乎企业的生存和未来。
我国向来鼓励创新,不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十九大规划,都提出要以创新驱动、市场主导来发展经济,从而为创新提供了顶层设计。而具体到城市,各级政府又针对性地推出了各种政策,从招商引资到税收减免,为企业提供融资、资金支持。
除了政府重视以外,在光鉴科技创始人朱力看来,国内有着非常适合创新的土壤,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创新环境,从政府高层到底层民众都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则是科技的本质,这种群体认知形成了一种对创新的文化激励。
在大众创新的氛围下,政府不但给创新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还通过政府产业基金直接给予资金支持;资本方面,市场上也出现一大批以投资创新科技为核心的私募基金、民间资本等;这些资金的涌入,给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科技企业提供了资金保障,创新企业能更好地完成融资,进行技术开发、产品落地。
其次,我国供应链体系比较完整,创新企业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速度更快。
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再到生产制造,我国都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支撑,这就使得企业在创新时,能更快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进行技术迭代、功能更新,甚至推出新产品。
换句话说,越接近供应链,市场反馈越及时,企业调研市场的周期大大缩减,节约了部分时间成本,能够实现一手抓技术、一手抓产品,避免产品滞后于市场需求等现象。
并且,完善的供应链,给创新企业留下了更多的利润空间。在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下,创新企业并不需要投入额外资源到生产环节,就能获得性价比高的下游服务。
以光鉴科技所处的光学传感产业链中,光学模组制造厂商随着智能手机产业的推动,产能非常丰富,竞争激烈,最好的制造商净利润只有3%,而更多的只有1%到2%。对于技术开发和设计的科技公司而言,模组制造越成熟,其代工成本越低,技术公司本身从产业链上获益就更多,从而反哺到企业本身,实现自身造血,进行新技术研发。
最后,伴随着人均收入提高,愿意为创新付费的用户基础逐渐扩大。
前面提到,在国内,民众对创新的认知逐渐增强,对新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开放。例如,在线支付已从一线城市推广至全国各地,成为日常生活主要的支付手段。而人均收入的提高,则为创新企业的产品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在过去,人均收入不高的时代,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是性价比,即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同样的服务,这种环境下,企业只需要通过模仿复制,就能依托人口红利,通过大规模出货,以量取胜,但是利润微薄,客观上也不足以支撑企业创新。
如今,得益于人均收入的提高,民众对产品质量(包括新功能、使用寿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技术本身也愈发重视,并且愿意为更好的产品买单。这就从市场需求侧倒闭供给侧进行改革创新,有了付费用户基础,企业也能获取更多利润,由此形成正向循环。
总而言之,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正经历从模仿走向创新的转型,而政策引导、资本支持和市场需求本身的升级,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创新的主体有很多,比如实验室、高校、政府机构、企业、个人等等,但在连接技术、产品以及市场需求时,企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技术转化为产品最主要的载体。
国内有不少科技公司,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如华为、中兴等,已达到世界级创新水准;互联网企业,如BAT、字节跳动等公司资金雄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也很多;此外,各细分行业龙头也都加大了对创新的投入。
尽管这些企业家大业大,相比较创业公司有着多方面的优势,如市场认知、经验积累、资金等等,但在朱力看来,最主要的创新主体,仍然是创业公司,尤其是在细分方向上。
大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业界默默无闻到行业世界第一,大疆在无人机方面的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外畅销,并且建立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在产业链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少数国内创新企业突破技术壁垒、走向世界的标准案例。
朱力认为,大疆的成功与创始团队的努力密切相关,但也应看到,大疆本身是个创新企业,如果当初大疆是在大企业内部做的孵化项目,或许并不一定如现在一样成功。
这是因为,大企业的机制决定了成熟业务和创新业务的冲突,即对于一个全新的业务,如何与旧业务之间进行平衡?许多新技术的出现,很多人意识不到技术的价值,多数只能看到当下企业业务的实际价值。并且,创新业务早期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大企业组织内部如何分配人力去做创新业务,就会面临很大的阻力。
举个例子,早期阿里云成立时,在阿里内部并不被看好,少有人意识到云计算的价值,也不知道怎么盈利,更不知道怎么做。即便带头人是享有盛名的王坚,也遭受了各种非议,最后马云不得不亲自为王坚站台,坚持给阿里云投入资金。如今,云计算的价值被时代需要,阿里云也从一路亏损走向盈利,成为国内头部云厂商。
另一个失败的典型案例,如柯达胶卷,曾经称霸整个胶卷市场,却最终败于数字成像时代。这其实并非是柯达没有预见数字成像技术的重要性,而是柯达本身受限于传统业务,在推进数字成像技术时,面临着来自旧业务部门的重重阻力。开展新业务无异于革老业务的命,而新业务本身又不能保证盈利的可持续性,因此形成了严重的部门内耗。沉重的组织包袱,让巨大的柯达,没能实现转场。
大疆在初创时期,也没有人会预想无人机市场的价值所在,如果在大企业内部做孵化,很难获得像阿里云一样的支持,毕竟当时汪涛才横空出世,而王坚则早已成名。即便是创业公司,大疆本身也经历了早期团队成员相继离职、一度无人可用的境地,这种项目在大企业内部,多半难逃被砍掉的厄运。
朱力表示,创新企业的优势在于,除了没有组织包袱以外,创业公司更能集中力量办事,业务更聚焦。
许多大企业,也会注意到新技术,也会投入资源去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但更多的是“试错”。因为市场上新技术、新方向太多,大企业必然要先聚焦于主营业务,才考虑对新方向进行投入,而且往往以小规模团队进行试点。
这种“广撒网”的方式,虽然也在对新技术进行投入,但优势并不明显。
从组织上看,大企业做创新业务有内部阻力,投入的资源并不会太多,仅作为一个业务部门存在。而创新企业本身就是以创新业务为核心,集全组织之力去拓展技术、市场,资源集中、机制高效灵活,因此更具备比较优势。
因此,可以看到,在很多细分领域,存在不少创业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技术壁垒,即便不如BAT这些大公司出名,却实实在在是某赛道的核心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典型如光鉴科技。
作为一家光学感知的企业,光鉴科技的核心技术主要在3D视觉方面,如3D结构光、ToF(iToF和dToF)等。
民用的3D视觉最早起源于以色列的prime sense,该公司后来与微软合作,推出了 Kinect ,随后被苹果公司收购。2017年,苹果iPhone X搭载了3D结构光解决方案,3D视觉一时间“名声大噪”。
目前,3D视觉由于其成像精准、数据私密等特性,除了被用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上,还广阔运用在智能门锁、汽车、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但当下3D视觉最前沿的技术,仍然掌握在苹果手中,国内业界的一些3D视觉技术,实际上更多偏模仿而非创新,即实现技术的国产化替代。
这也是业内部分创新企业的问题所在:做的是应用创新,而非技术创新。
所谓应用创新,指的是基于国内场景,如支付、人脸解锁、手势交互等,将舶来的技术进行本地化处理,实现3D视觉的快速普及和应用。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复制成本较低,并且能够大规模推广;但坏处也很明显:很难把场景做深做透,只能基于现有技术去找场景,而无法进一步挖掘场景本身的价值。
比如,3D结构光可用于手机人脸解锁,也是实现全面屏的最佳解决方案。但要实现全面屏,需要解决“透光率”(光穿过屏幕的能量损耗)的技术难点,并且面临核心元器件(如激光发射器和衍生光学器件)的专利问题。
如果只做应用创新,就会面临技术限制,即技术达不到要求,无法实现全面屏,因此很难挖掘全面屏的实用价值。
与其它企业不同的是,光鉴科技走的是技术创新路线,即通过技术攻关,来实现对场景的突破。
仍以全面屏为例,针对“透光率”问题,光鉴科技主要从光学芯片、激光系统和算法上来做突破,通过与 OLED 屏幕厂商长期的研发合作,来实现对3D 成效效果和屏幕显示效果的优化,其提出的“EEL+WFP”(边缘发射激光器和自研的的波前调制器)解决方案,以另一种路线来打破苹果在核心元器件上的技术专利。
这不但规避了技术专利风险,而且挖掘了屏下摄像头的深度价值,可满足人脸解锁、刷脸支付、前端摄像、人机交互等多种需求。
朱力认为,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本质上都是为了让3D视觉技术能够更大规模地应用,只不过价值点并不相同,但长期来看,技术创新的价值更大,因为应用创新很容易造成内卷,而技术创新则是挖掘新的价值点。
具体到光鉴科技,其在3D结构光、ToF技术方面的产品已经落地到手机、线下支付、机器人、汽车等多个行业,并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技术专利“护城河”。
当前,我国在创新方面有着比较优势,但也并非没有痛点。比如在创新的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有不足,许多行业仍然以模仿为主,缺少创新。
但在朱力看来,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最终属于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公司。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科技产业一开始也是靠模仿,然后逐渐诞生自主创新的企业,最后占领市场。”
朱力表示,我国科技产业起步晚于欧美,创新落后于欧美很正常。但伴随着国家、民众对创新的重视,国内创新环境也在不断完善,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一点点拉近。
作为3D感知领域的创新企业,光鉴科技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来避免市场红海,也为产业寻找新的价值点、市场机会。
“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同类企业,而是技术边界。如何通过技术突破来解决市场痛点,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触及更多消费者,这才是价值所在,也是光鉴未来两年内一直要努力做的事。”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
雷峰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