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业界 正文
发私信给王刚
发送

0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本文作者: 王刚 2019-04-04 10:41
导语: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会花落UCloud吗?

在目前的云计算市场,UCloud一直坚持保持自己中立第三方的身份,这让它赢得了成功,不过某种程度上,这种中立的身份也在制约着它的发展——因为有的企业确实喜欢站队。

因为无论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金山云还是百度云,背后都有大树,但UCloud管理层正在寻找另外一种办法来缩小差距——冲刺科创板。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作为科技创新企业筹集资金的新形式,科创板在2019年受到了热捧,季昕华这次的出手瞬间让大家关注这一云计算版块的前途命运。

冲击科创板,进展如何?

3月份开始,业界就在持续传出UCloud上科创板的消息,但是官方一直没有正式宣布。直到4月1日晚,UCloud开始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说明书 (申报稿) 》,简称《招股书》,据称已被科创板受理。

《招股书》披露了这次UCloud募集资金的详情:

  • 投资多媒体云平台项目 10.4 亿元

  • 网络环境下应用数据安全流通平台项目 2.2 亿元

  • 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务平台项目 8.8 亿元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优刻得数据中心项目 48 亿元

这四个项目总投入约为 69.47 亿元,拟募集资金约 47.48 亿元

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有人评价:UCloud要“搞事情”了。

雷锋网观察到,从这4个方向上来看,除了一直以来都是重资金投入的数据中心之外,AI平台的打造也成为了一个新的重点。相比BAT这种在AI领域颇具话语权的公司,UCloud要想全面发展,必然需要拓宽边界,把AI的短板补齐。

不过,以上这些仅仅是一个表面的故事,在这个冰山之下,还有很多深潜的暗流。

为何它想做科创板中“云计算第一股”?

UCloud自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以公有云厂商的身份在行业立足。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UCloud发展历程

市场份额上,根据IDC的报告,2018 年上半年 UCloud 在中国公有云 IaaS 市场中占比 4.8%,位列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AWS、金山云之后,排名No 6

从技术范围看,UCloud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细分领域都具备能力,持续往人工智能方向发展。

产品线包括计算、网络、安全、 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分发、大数据、容器、无服务器化计算、人工智能等十 几个大类共 80 余款产品。

核心技术方面,内核热补丁技术、数据回滚技术、软件定义网络、负载均衡技术、分布式数据库、 安全屋等。

2018年底,UCloud的研发队伍已经达到543人。

但有了这些条件,为何UCloud热衷于上科创板?

最重要的几个原因:

1、从营收构成来看,过度依赖公有云的现象特别突出。

数据显示,公有云是报告期内UCloud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016-2018年,UCloud公有云的业务收入分别为4.72亿、7.63亿、10.1亿,并分别贡献了91.43%、90.97%和 85.15%的营业收入。

这种过度依赖所带来的风险系数,实际上UCloud也是有所察觉的。

《招股书》中,UCloud提示称,虽然公司在报告期内持续拓展私有云、混合云以及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其他业务,但是若公司公有云业务未来受到技术革新、行业竞争或产业政策变更等因素冲击,而其他板块业务又尚未形成规模,则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2、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相比BAT处于劣势。

外界能看到,这次募集的47.48亿元中,有不少是分到了网络安全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2018-2019年,行业多起宕机事故让网络安全成为云厂商必须重点关切的能力,而人工智能则是为明天的胜利先打基础。多点铺开,全面开花,正成为今天云厂商的必修课。

我们习惯性的把阿里、腾讯、百度在2018年的组织架构调整放在一起讨论,因为共同特点是云计算的战略地位确实被拔高了不少。但我们不能忽视华为。任正非的眼中,2019-2020年华为是“要争夺云的世界的”。AWS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日益扩大,最新的数据显示已经超越电信进入前三。而金山云在2018年的持续融资和小米生态的加持下,也在最后一个季度收获了81%的同比增速。

根据 IDC 预计,2018 年至2022 年我国公有云市场复合增长率达 39.91%,在 2022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75.31 亿美元。可见,市场空间依然巨大。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IDC:国内公有云市场规模

显然,UCloud没有自我生态的哺育,而又想实现CBA战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只能在资本市场筹到钱去投资、去做研发。

3、资本实力相对欠缺,融资渠道单一。

对于云计算厂商来说,现阶段的成本都是巨大开支。无论是2017年为获客而兴起的CDN价格战(0元中标、低价合作)还是客户需求变化倒逼的新技术投入,都在消耗大量的资金,此外设备、带宽、人员薪酬等都是大头。在UCloud,实际上,其研发投入上以及业务发展中的资源采购等成本上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招股书》披露,2016年-2018年,UCloud 营业收入分别为5.16亿、8.4亿和11.87亿元。同样,业务发展带来的主要设备、资源采购等花费也在逐年上升,分别为4.34亿元、6.42亿元和10.92亿元。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有人肯定会疑惑:研发投入所需的更多资金UCloud不是在2018年融了不少?

但是UCloud自己深深明白:资本实力相对欠缺,融资渠道单一是该公司的竞争劣势之一,目前的资金实力相对国际和国内上市公司仍较为薄弱(雷锋网注:投资方的资金规模并非十分庞大)。

国内公有云市场第一、第二阵营中的云厂商,阿里云、腾讯云、AWS、金山云、百度云都在上市公司体内,而电信则是运营商体系根本不差钱。

面对“不差钱”的竞争对手们,坐等融资的速度明显过慢,且资金量小,不如直接乘风而上科创板。

上科创板,先突击设置AB股模式

据了解,UCloud选择的科创板上市标准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而该标准则是监管层为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的企业“特制”的一项标准。

之所以说UCloud核心管理层存在表决权差异,是因为UCloud共同实际控制人季昕华、莫显峰和华琨 3人持股总计约为26.93%,拥有的表决权分别为33.67%、15.52%和15.52%——这意味着拥有了过半的股东大会话语权。

一般而言,采用AB股结构一般是因为创办人财力有限,要透过多轮融资引入财务投资者,才能令公司壮大,所以创办人摊占的财务股权往往会大幅摊薄,而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正好可以让创办人在持股较少情况下继续控制公司。

因此,有券商人士表示,不同权的股权架构在互联网科技企业、初创公司中较为常见。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UCloud股权结构中AB股具体分布(节选前12个股东)

不过,这种结构让季昕华、莫显峰及华琨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对需要股东大会决议的事项具有绝对控制权,中小股东的表决能力势必将受到限制。

风险犹在

一直以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让所有头部云厂商吃到了红利,但现在急转直下,互联网人口红利消退,行业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压力大。

而恰好UCloud的主要收入都集中在互联网领域(移动互联、互动娱乐、企业服务),如果一旦政策趋严,UCloud的下游客户势必受到影响,这对UCloud不是一件好事。金融、教育机构、新零售、智能制造等传统行业的客户目前在收入贡献上增速非常快。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UCloud下游客户的收入贡献

现在,UCloud定位在“CBA”三位一体化发展,这实际上就要求UCloud在保持云计算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研发与经营。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但是大数据与人工智 能属于高新科技领域,技术壁垒较高且更新较快,资金和人力需求高,一旦加大对这两块业务的投入,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对基础云计算业务的投入,存在对当前业务结构及主营业务经营情况形成冲击的风险。

可期?

核心技术人员稳定是UCloud的优势。

季昕华、莫显峰、杨镭 3人是经过董事会决议确定的核心技术人员,且是最早的一批团队——这在一定程度上向资本市场传递出UCloud的技术梦想、实力与稳定性。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其中,季昕华与莫显峰共同确立了UCloud以公有云计算为技术攻关重心及主营业务的开展方向。       

  • 季昕华作为 CEO 全面负责公司业务,并重点把关云计算安全防护的关键技术。这也符合他第一代“红客”的身份。

  • 莫显峰作为 CTO 全面负责公司技术及研发工作,并重点把关网络存储及虚拟化方面的技术难点。

  • 杨镭于 2012 年 3 月公司创立之初即加入公司,重点把关公有云网络架构方面的技术难点,并作为技术综合管理线负责人、PaaS 平台产品线及引擎软件线负责人,统筹公司技术研发具体工作。

当然,在此之外,UCloud首席运营官华琨的角色也至关重要,且有技术背景,曾在腾讯互联网运营部运维总监、云平台部运营总监,负责 QZone 和开放平台的技术运营与服务工作。

在UCloud,最早的创始人团队其实只有3个人:季昕华、莫显峰及华琨。

2012年初,3人联合筹建了UCloud,只不过当时UCloud的精力主要在服务创业团队提供虚拟主机、计算储存网络资源等主要的云计算服务。而现任技术副总裁杨镭则是当时从盛大被季昕华等人吸引而加入的。7年之后,才有了现在的UCloud。

UCloud想吃科创板的“第一个螃蟹”

为了让上科创板这件事更加顺利,UCloud顺便公布了研发总体规划,比如:

云计算方面,对 IaaS、PaaS的全产品线投入研发。IaaS层,增强底层物理资源和全球网络调度能力,中短期引入 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长期发展至 ASIC(面向特定用户需求设计的集成电路)芯片。PaaS 层关注容器化、无服务器化,计费模式也要转变。

大数据方面,提升以 Hadoop、Spark 等为代表的大数据平台实力,强化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使用 Enclave 等最新技术,对加密密钥进行保护。

人工智能方面,计划开发 AI Workflow(工作流)产品,涵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算法探索、在线训练、在线服务等环节,计划开发部分更贴近业务场景的通用工具或解决方案,如面向图像识别企业提供视频流处理框架解决方案。

......

整体来看,闯入科创板,对于UCloud来说,是一个激进的抉择,但也不失为一次机遇大于冒险的考量。(雷锋网雷锋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主编

雷锋网副主编,长期跟踪企业技术战略,聚焦ToB。选题重点是专访和深度策划文~ 加我请添加微信:jarvis1587,备注来意。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