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作者 | 李溪
编辑 | 余快
今年,AIoT似乎又火起来了。
AI诞生于1956年,因2016年人机围棋大战而得到广泛认知。
IoT相对于AI还是“小鲜肉”,1995年在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被提出。
十年后,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IoT物联网”,奠定了“万物互联”的概念基础。
换句话说,AIoT的诞生,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是由不同技术在发展中逐渐融合而成。
2017年,以小米为首的企业开始大举进攻AIoT,AIoT迎来首次高光登场。
历经了几年的沉寂,近两年,从安防公司到AI公司,相继把AIoT作为公司定位或未来战略,AIoT又“香”了起来。
一个已经诞生多年的概念,再度走向台前,是“炒冷饭”,还是真的“香饽饽”?
自古以来,技术和概念都是走在落地、实践前面的,一个概念从提出到成熟需要一个周期,在技术变迁的长河里大浪淘沙,能抓住技术范式变革的机遇并坚持了下来的毕竟是少数。
正如智能手机的演进,是在通信技术、网络速度、生态系统等的发展之上而逐渐成熟,它的普及用了5年时间。
今年AIoT的再度也爆火不是偶然。
2017年AIoT概念的兴起,让市场进入产品功能,模式,技术改造,市场教育的探索期,经历过资本的眷顾和落地的难产,现在的AIoT市场少了些浮躁,多了些理性。
AIoT已经不再是概念,而是一个产业,且是落地最多、市场最大的一个产业。同时,这也是一个无法赚快钱,需沉下心耕耘的产业。
5年的启动期后,2022年成为AIoT市场重新出发的节点。
而现在,也是AIoT最好的时代。
技术条件逐渐到位
“现场几乎已经看不到跟AI无关的企业了。”
这是近两年某业内人士参观各种展会后最直观的感受。
当新的AI公司层出不穷,开放式算法平台日见增多,几年争奇斗艳,人工智能得以普及,算法不再是九天月,遥不可及。
去年,一个“修复100年前的北京影像”的视频让世人惊艳了一把。
其实 AI修复并不是新鲜事,不同的是,这项技术背后已经从专业AI科学家变为身边的“你我他”了。
历史“活”过来背后,其实是AI技术和工具走向成熟的显性表征,AI技术研发门槛正逐渐降低。
AI技术也已经撇去泡沫,去伪存真,回归“赋能产业”的本质。
其实,任何一个技术发展都是几起几落,当新技术出现时,人们会基于厚望认为其可以解决行业中的所有问题,过高的期望带来了失望,但并不意味着技术本身没有在发展。
AI技术从上世纪50年代提出到目前为止,至少经历了两个波峰和波谷,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中国相应的人工智能技术从今年开始真正走向规模的商用。
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前提之一,是算法类别的丰富性和算法的高性价比。
AI门槛已经极大程度降低,人力成本下降,算法丰富性增加,这些都为技术大规模落地的打下基础。
全民AI悄悄来临。
而在IoT侧,支撑物联网发展的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都取得了技术的突破。
感知层,传感器在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制造工艺、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突破,特别是智能传感器的出现,让物联感知的能力增强了,应用场景更广、更深入;
在传输层,通讯技术的进步,像5G能够支持海量连接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传输延迟;
在应用层,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可以把物联网感知到的海量数据处理得更高效,让数据变成可被利用的“矿产资源”,用于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升级。
AI、5G、云计算、大数据、智能传感及区块链等技术,正加速与IoT融合。
是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也许技术落地本就不是滂沱大雨倾注而下而是涓涓溪水悠远长流。
这个行业走到了爆发前夜,AI、芯片、云计算、通信等基础技术的逐渐成熟,让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越来越智能。
市场成熟度增加
过去十年,4G时代最大的新物种是智能手机,它带来了人和人的联接,引爆了移动互联网。
以智能手机为核心,出现了购物软件、打车平台、地图查询等各种行业移动互联网应用。
同样,AIoT因其产业链条长、产业集中度低、场景碎片化等特点,从前主要落地在大型企业,因此AI作为贵族技术,长尾场景难拥有,大众企业没技术、留不住人。空有数据,无从做成佳肴。外行看着热闹,其实“浑身不得劲儿”。
如今,AI、IoT技术成熟,安防、交通场景之外,无数场景的需求层不出穷,海量腰尾市场开始浮沉水面。
市场教育成本逐渐降低,企业几乎不再耗费大量精力去普及什么是AI,为什么要转型。
与此同时,数字化的狂风、疫情反反复复、国际形势的变化,都在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
AIoT产业正从蓄力期过渡至高速发展期。截至目前,已有数百亿智能设备、边缘设备遍布社会各领域,驱动产业升级。
如今,AI在IoT设备端的渗透率在不断提升。
据 IoTAnalysis 数据, 2020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17亿, 首次超过非物联网连接数,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增长至309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2%。
当AIoT终端出货量将超越传统IoT终端,它不仅仅是硬件,既是运营服务的载体,更是企业进入数字世界最重要入口。
未来5-10年,AIoT市场将达千亿、万亿级别已是不争事实。
未来十年,将是AIoT智能物联的十年,核心是驱动行业数字化。
一个有趣的现象,安防企业们近年成为AIoT的主力军。
4月,海康发布2021年年报,首次在年报中刷新企业智能物联AIoT的定位,同时,将AIoT作为未来十年的方向。
同月大华,也在年报中强调“智能物联AIoT”的业务核心。
更早的宇视,在2021年年报中,早就以“智能物联”为关键词。
除了安防企业,AI企业也大张旗鼓奔向AIoT。
在4月份的旷视企业业务合作伙伴大会上,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明确表示,AIoT是互联网的下一次浪潮,也是旷视的战略方向。
但在AI掘金志看来,与AIoT在C端率平地一声雷爆火、几度高潮后又回归平静相比,G端和B端的AIoT前期相对温柔,如今来势凶猛,但也更符合技术和行业发展规律。
早期,G端和B端的AIoT并不被外界关注,但领域内的企业们一直走在向AIoT进化演进的路上。
成为今年AIoT领域最热门的企业,可能是市场的选择。
有两点现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一,智能安防是进入AIoT市场的绝佳通道。
二,去安防化变革下,传统安防企业们已经成功转身智能物联企业。
先看第一点。
几年前,AI正式从实验室出走,在万千产业中选择了安防。
AI到来之前,安防行业的服务主体更多的是用户的安保部门;AI来到之后,AIoT的感知功能及市场被数百倍放大,带来的是用户新的欲望、新的需求、新的方向。
安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中最大的智能聚集点,各类智能感知设备,对应数字城市无所不在的连接,数字城市将城市空间的各个节点都以网络为介质连接起来,从而做最大了解及最优调度,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完善的服务。
视频AI+大数据,未来会是整个数字城市的连接器,也是整个城市数据得以健康循环的基础。
智慧安防在这个过程得以进入更高级阶段。
AIoT的实现路径,是通过收集通过物联网终端产生的海量数据,存储于云端、边缘端,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并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万物数据化、万物智联化。
IoT物联网,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采集物质世界的各种属性并联网上传。海量的数据被大数据技术处理后,能够基于数据来描述物质世界,也即生成信息世界。
在AIoT的世界,视频就是数据的一个强入口,产生的源源不断高质数据将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能源。
而视频能力,则是安防企业在市场上已经得到“千锤百炼”的强项。
AI让安防不止于安防,让AIoT成为安防厂商正在抵达的“下一站”。
以技术为刃,切开更广阔的空间。以行业大哥海康为例,海康现在不只在视频感知能力上,其技术手段从可见光拓展到毫米波、红外、X光、声波等更广泛的领域,再加上AI、大数据技术的积累,物联网感知的能力已经非常宽泛,这些技术所应用的行业需求也超脱了安防的范围。从物联到智能物联,水到渠成。
再看第二点。
自计算机视觉开始全面渗透安防行业后,安防的边界,也就变得愈加模糊。
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加持下,整个安防产业价值迅速提升,带有深度学习功能的前后端产品不断推出,后端人像大数据平台已然开始渗透。
在智能安防实际项目的解决方案应用过程中,固有玩家们的作业模式已经从此前的硬件服务转向软硬结合;他们享受到的不再仅仅是监控摄像头的原生价值,还包括IPC背后的潜在金矿。
去安防化的本质,是承载安全防范的物理介质,在AI的加持下,已超越了它原本的能力。
当这个行业从以平安城市为主的传统安防,进入到以AI、大数据为主的智能安防,到如今万物互联的智能物联,企业定位也在持续进化。
早在2019年,安防行业就开始了一场去安防化的变革。
海康自2016年转型成为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并逐渐完善升级自身智能构架,拓宽生态边界,产品应用逐步脱离传统安防产品打开更广通道。
传统安防巨头的企业定位也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进行了三步走:
“安防厂商”、 “基于视频能力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智能物联AIoT”
安防是个小市场,碎片化严重,从满足客户碎片需求的开发响应,到快速交付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安防厂商早就从安防这个小战场,来到了更远的、机会无限的城市AIoT、产业AIoT市场。
他们在安防领域磨练出最大的能力,将成为他们在这个万亿级的市场的武器。
胡扬忠在2022年年初致全体员工的新年祝福中写道:如果说过去20年,海康威视成为全球最大的安防厂商,未来10年,海康威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AIoT厂商之一。
互联网时代,IoT是PC机;移动互联网时代,IoT是手机,而智能物联时代,IoT是所有硬件。
“所有硬件”是什么?
你所能想象的一切终端:汽车、工业机器人、工业相机、摄像头、烟雾传感器......
IoT是一个超级感知系统,丰富的物联网传感设备,可进行视觉、听觉、温度、环境等各类数据采集,在AI加持下,物联网设备能被广泛连接,有了大脑,感知、分析、执行,甚至预测,流程数字化、智能化,而AI也在数据喂养下更加智能。
AIoT,是在传统IoT的物—物、人—物之间的互联基础上,实现设备和场景的互联互通,以及连接和数据交互。
新的终端连接,会产生新的、大量的实时数据,有了这些海量数据,才能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这样的趋势里,蕴藏着大量的商业价值和机会。
AI与IoT的融合,目的是形成智能化生态,生态内,不同智能终端、不同系统平台、不同应用场景之间的互联互通。
AI+IoT,不是简单的万物互联,而是核心终端的扩展与爆发。
根据IDC的数据与预测,2019年全球AIoT市场规模达到2264亿美元,预计到 2022年达到4820亿美元,2019-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28.65%。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AIoT整体市场规模将达6548亿元。
在智能化时代,To B、To G和To C领域,都将是AIoT的疆场。
消费领域的智慧出行、智能穿戴、智慧医疗、智慧家庭;城市领域的智慧城市、智慧表计、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消防、智慧停车、智慧防灾;产业领域的智慧工业、智慧物流、智慧零售、智慧农业、车联网、智慧社区、智慧园区。
智能物联,是比城市AIoT更大的市场,它囊括了城市AIoT、产业AIoT以及个人AIoT。
而随着边界模糊,跨界不断,血泊里战斗着的,有老兵,有新秀,也有不顾一切向前冲的搅局人。
技术狂风吹过,携着呼啸与泥沙,试图改变这尘封多年的行业态势。
于所有AIoT入场者来说,赶上了一个大变局的到来,万物再生。
而未来所需具备的,便是这破局的视野和雄心。破局路上,多看看脚下的路,也常看看外面的世界。
毕竟,大多数时候,胜负并不是在王被照将时决定的,成败也不是在结果公布时定格的。雷峰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