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GAIR 2020 | 雷峰网
0
本文作者: 王德清 | 2020-08-18 11:10 | 专题:CCF-GAIR 2020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 |
雷锋网按:2020年8月7日-8月9日,2020第五届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 2020)于深圳正式召开。峰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承办,鹏城实验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协办,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指导,旨在打造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极具实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台,是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跨界最广的学术、工业和投资领域盛会。
CCF-GAIR 2020的「智慧城市新基建专场」,来自学术界、产业界6位大咖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建设、城市大脑、数字政府、数字孪生、物流机器人在智慧社区中的无人配送等应用和技术,深度的剖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共同探讨新基建浪潮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思路。
东华软件高级副总裁,东华云和智慧城市集团董事长兼CEO郭浩哲从新基建市场前沿的角度,带来了《新基建-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主题演讲。
“新基建是国家明确要投入的数万亿市场,智慧城市从全球范围来看,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增速进行增长,全球来说这是万亿市场,在中国市场也是几千亿,我们是否参与其中?这是两个天量的市场,我们怎么实现叠加效应?怎么做这个事,从哪着手?现在的智慧城市叫新型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和新基建应该是息息相关的关系,有哪些可以着手的?”
在演讲伊始,东华云和智慧城市董事长兼CEO郭浩哲就提出了这些问题。在郭浩哲看来,从订单结构着手,务实地去看如何设计一个和新基建相关的智慧城市的订单结构,才是这个阶段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
“我们的行业天花板已经被打破,在2019年大家可以看到,居然有24亿的单体订单,也有10亿、8亿、5亿的,从这个订单结构来看,单体订单成为一种趋势,也代表着中国交付设计一体化的订单结构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郭浩哲认为,2020年是中国科技届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原来的生态系统再一次被打破,从以海外技术为主,到以中国产业互联网公司为龙头。
在这两个背景下,是否融入到这个生态系统里了,是否在这个新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决定着一些公司未来是怎样发展的可能性。
面对新基建这一机遇,企业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郭浩哲的演讲中有更多信息。
以下是郭浩哲在 CCF-GAIR 2020上的演讲内容,雷锋网对其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大家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儿和大家分享我们在2020年的看法。2020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大家也都知道,农历是庚子鼠年,公历来讲2020年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国家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引,2020年最重要的科技名词就是新基建,所有的市场都会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型市场做新的布局。
新基建市场到底如何让大家获得一些受益,如何让大家在这个市场里得到一些可以得到的东西?我就不讲技术范畴,从市场角度思考一下新基建能给我们带来的一切。
东华不像华为、腾讯、阿里公司这么大,在to C市场也没这么大的影响力,我们主要是做to B的公司,已经有28年的历史了,我们很多指标在to B领域还能排在中国比较领先的位置。
从新基建覆盖了七个大的领域,有什么样的特色?从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来看,非常大的特色是建设内容和智慧城市的刚性需求有非常大的贴合度。从这个角度去看,我认为贴合度大概在70%左右。
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新基建最大的服务对象一定是智慧城市,如何让新基建和智慧城市结合起来获得收益?
新基建是国家明确要投入的数万亿市场,智慧城市从全球范围来看,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增速进行增长,全球来说这是万亿市场,中国市场也是几千亿,我们是否参与其中?这是两个天量的市场,一个万亿,一个千亿,我们怎么实现叠加效应,怎么做这个事,从哪着手?现在的智慧城市叫新型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和新基建应该是心心相印的关系,有哪些可以着手的?
从订单结构着手,务实地去看如何设计一个和新基建相关的智慧城市的订单结构,才是你这个阶段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如果我们有很多技术、场景和案例,但你原来的场景和案例是否和今天国家拿出钱来投资的方向吻合,这才是你能不能在商业行为上赚到钱的主要支撑点。
在设计交付一体化的订单结构上要做巨大的突破,包括我们在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探讨,要从订单结构里找一个结论,举一个去年的例子,东华这几年频繁在做一些项目案例,我也在里头找规律。去年东华做了一个超过8亿人民币的单体软件型订单为主,订单结构里包含数据中心、公有云、5G基站、智慧灯杆、人工智能、应用软件。
从这个订单结构来看,它和新基建匹配度约有70%左右。这个订单的单体体量,已经到了8亿人民币。
做传统IT行业很多年的同事都了解,大概在2018年以前,这个行业的单体订单金额如果能超过1亿人民币,那就是这个行业里值得发公告的大型订单了。2019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市场上的订单结构和订单金额,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城市的公园可以做8亿,这就是订单结构的设计,到底把什么内容涵盖到智慧城市的理解力里边。
我们要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我们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已经被打破了。2019年大家可以看到,居然有24亿的单体订单,也有10亿、8亿、5亿的,最小的也有1亿的,如果不超过1亿人民币,好像觉得你不是做这个行业的公司。
从这个订单体量结构来看,代表着总包订单模式成为一种趋势,也代表着中国的交付设计一体化的订单结构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原来我们的人才结构不足以支撑我们要设计的复杂10亿订单,但今天大多数的公司已经具备这样的理解力了,当然这个公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家一定要有一个观点。2020年可能会是中国科技界变化最大的一年,它是一个生态的元年,我们原来所有的生态系统又被打破了一次,此前以海外的技术为主,到现在以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公司为龙头。
那时候还没想到今年有疫情。这个变化是需要跨度视野的,原来跟海外很多大型公司合作,oracle、IBM或其他的公司,但今天不一样了,今天在主导超大型订单市场的公司是华为、腾讯、阿里。
在这个背景下,在大型订单的持续产生以及订购结构变化中,是否融入到这个生态系统里了,是否在这个新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决定着你的公司未来是怎样发展的可能性。
我不相信一个单体技术公司可以独立面向未来下,并在一个十年的科技发展当中能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所有的订单结构已经变化了,不是300万、500万、1000万的了,是10亿的。如果我只是做一个行业或只是做一个技术点,想在这个市场上独立完成一张大订单,你怎么做?在订单结构变化和行业天花板打破的这一刻,建议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在哪个生态里,以及在生态里扮演着什么角色。
企业需要找准角色定位
结合我刚才的思考,从今天各位专家讲的智慧城市矩阵的细节来看,其实是很稳定的结构,从最底层的IoT,到数据底座的建设、各类的中台、各类的应用、统一的云服务入口,以及AI+可视化。把IoT和AI去掉,中间的部分已经做了七年,没有什么真正的变化,从2013年到现在大家都在做数据中心,都在说自己有云平台的能力,大家回过头来看,所有做云的公司,晚一点的也是在2013年成立的,早一点的可能是2009年成立的。
一个漫长周期里,这些技术的演变不是太大,现在才推断到需要做IoT,需要更多的数据连接打通更多的场景,需要在最前端,当技术权限打通,技术链接稳定后,需要做人工智能,通过强大可视化的能力做数字孪生,十年才往两边拉了一点点。所以技术上没那么复杂,功能都是人做出来的,技术矩阵图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其实今天我才觉得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这个技术矩阵再次证明了它多么强大和稳定。从最底层的硬件到上面的云管平台,到应用管理平台,到中台,到服务能力,到可视化能力,技术矩阵的超级稳定性代表着这个行业你该做什么事是极其清晰的,是非常好的行业发展基石,我们不需要思考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其实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了,你只需要知道在哪一层扮演什么位置,你的客户占有率是多少,你是否做对了。
甚至对我们应用软件服务商来说,降低了极大的工作量,减少了代码需求,可以实现小程序的方式,用更减化、低代码方式交付场景,技术矩阵稳定性是我们得到的非常明确的答案。
有这么多的确定性,我们看一下整个新基建要做什么。
新基建市场很庞大,要转变到自己手里,变成生意,要赚到钱,让行业和组织能发展,我们首先就看新基建到底能不能在你所想象的场景里带来社会效率的变化,你能不能给这个场景带来真实的效果,你能不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实现一个效能化的管理,从而实现前面说的两个结果,这是我们接下来很重要的思考。
结合前面一路走过来,从背景到结论到整个看法,还是要看在国家政策这么支持的新基建领域,我们的转化率有多少,我们自己所在的公司到底实现了多少转化率。
2020年除了中国市场的技术稳定性,还是有很多冲击,有些冲击也是大家都没有想到过的,中国的技术体系和全球的技术体系有一天可能会变得不一样,我们期待全球一体化,但实际我们面临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带来了全球市场的不一样。
加上还有疫情的冲击,我们确实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我想,以万变应万变才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当技术矩阵是稳定的,整个全球是不稳定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更底层更多的领域找寻我们的市场。就像华为一样,手机没有芯片了,但是智慧屏和其他的产品还要做下去。
大家仔细去看,那些细分市场每一个还是有几千亿,就要看你有多大的商业判断力,在这么大的矩阵和万变的国际环境中是否还有机会,如果真的没有芯片了我们怎么办,我们不活了吗?我们不生产通信设备了吗?我们还是要做的,还是要做很多事情帮助我们改变企业经营的环境。
我再强调一次,最确定的市场就是新基建的市场。根据我的结论,东华智慧城市在2020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长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60%,今年保底的业绩增长,我认为都可以超过去年全年的200%,这个讲的是我们智慧城市团队的数据,我是用我的真实数据和上千人的团队论证了我们所要做的这个事情的真实与否,我们得出的数据结论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值得大家深度参与其中的。
疫情期间东华软件临危授命九天时间上线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同时接到任务要联合交付外交部科技防疫系统,数十个城市的大数据防疫小程序,我们知道这场仗有多难,但却没有那么可怕,原来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我们最快的一个城市36个小时完成程序上线,技术矩阵的稳定性让我们很多工作是能够前置和加速完成的。
大家要相信你的技术是能够加速的,很多同事给我们的反馈是说这个事情不可能,那为什么九天也变成了可能?这引起了我们很长的思考,我们在思考为什么那一刻九天就能交付,平常问题到底在哪里?那就要看我们的决心有多大,技术矩阵是稳定的,商业模式也是稳定的。
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收益,谢谢大家!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