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伴随着房地产下行,叠加消费降级,厨电市场正在经历一次寒冬考验。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以集成灶、油烟机等为代表的刚需类厨卫大电产品零售量同比增长了仅0.5%,零售额却下滑了2.3%。很明显,整个厨电市场已经告别了房地产时期的高光时刻,进入“以价换量”的存量竞争阶段,“低价”“平替”成为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因素。
在消费市场疲软的背景下,厨电厂商们开始“自谋出路”:一方面则通过微创新,去解决用户在细分场景时遇到的痛点,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比如嵌入式、设计年轻化;一方面通过对供应链整合实现降价销售从而促进销量以保持市场占有率;再者就是大力发展出海,利用国内供应链优势去卷海外。
但微创新带来的增长十分有限,而卷价格则让企业陷入到了“增量不增收也不增利”的窘境。即便是享受了出海红利的企业,也面临着海外用户很难认可国内品牌的尴尬境遇。
万得厨运营中心总监王宁认为,作为家电领域中产品更新迭代最快的部分,厨房是一个极度高频使用电器的场景,存在着大量的新机会。过去几年,厨电出现了空气炸锅、烤箱和蒸炉等全新产品,并且形成爆款。
“存量竞争阶段,产品的智能化成为新的增长点”。因此,利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推出全新、划时代的新品,成为时下厨电企业破局的关键。
过去数十年,我国居民对于厨电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从无到有,从能用到好用”的螺旋上升特征。如果说把解决能用、好用作为厨电的上半场,那么下半场则是以AI为核心的智能化变革,实现“从有到优”的迭代,让消费者用上更智能的厨电产品。
2016年,在深度学习爆火之后,人工智能水平不断提升,很多厨电企业开始思考如何用AI来赋能产品。比如基于NLP做语音交互,实现非接触类控制...霎时间,各种厨电被“加上耳朵”,这些新的功能亮点着实引发了不少关注。
然而好景不长,在经历最初的好奇之后,人们对厨电的智能产生了怀疑:虽然能听得见,但却“听不懂”。机器很难听得懂消费者的复杂指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对所谓的新技术、新功能祛魅,不愿意为这一鸡肋的功能付费。
“即便加入了一些功能,比如语音识别,但经常识别错误,用户过了新鲜劲儿,对产品功能的实际感知并不强烈。”王宁表示,这种用传感器+AI去控制厨电的逻辑,表面上提升了智能化,实则增加了用户的理解成本和时间成本。
实际上,人们对于厨电的需求存在“突发性、及时性”特点。繁冗复杂的语音控制只能锦上添花,在更多应急场景下,反而增加了交互难度,降低消费者的体感。许多“智能化”的功能,仅能实现开关机、加热等基础功能,很难实现基于消费者的需求提供订制化服务。
以烹饪的微波炉为例,传统微波炉只具备加热功能,用户可以自行切换模式,来实现对食物的加热处理。一些智能微波炉虽然能够利用传感器控制微波炉的加热,但对食物的理解并不深刻,无法识别出“是什么食物”而实现“对症下药”,有用但用处不多,无法称之为真正的智能。
“真正的智能应该是解放人的双手,带来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王宁表示,在传统的厨电生产制造上,很难有新的提升。
但在GPT代表的AI大模型技术下,厨电的交互逻辑、烹饪方式乃至产品形态,都将产生新的变化。而这,正好是许多厨电企业的突围机会。
在8月28日的AGIC现场,万得厨发布了一个全新的厨电品类——“看起来像一个微波炉,但不同的是,微波炉只能执行单一的固定程序,而(它)更接近于厨师,是一个‘厨房智能体’。”
王宁认为,传统厨电的逻辑是基于固定程序执行任务,只是一种具备单一功能的工具,类似于剪刀、钳子。微波炉就是用来加热的,温度在单一程序下是固定的,即恒温;人们不会用微波炉来炒菜煲汤,厨具也不会模仿厨师根据不同食材调整火候,缺少个性化和学习用户习惯的能力。
“AI时代,这种程序逻辑理应被颠覆。”
王宁表示,厨电应该具备对任务理解的更强的泛化能力,理解人的需求,提供不一样的服务体验。比如扫地机,能够听得懂人话,“指哪儿扫哪儿”。
而在厨电领域,围绕炒菜做饭这类高频场景的电器,是最早应该被AI革新的品类。
为此,万得厨在产品定义之初,选择研发一款能够完全替代人类烹饪的产品,像人类厨师一样做饭,实现“做饭自由”。
具体来看,万得厨将用户画像分为以下几类:
不想做饭但不得不做的家庭。比如上班族,既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兼顾自身,除了上下班,还要逛菜市场买菜,洗菜做饭,很累。这类人的需求是效率和节约时间;
四老家庭。孩子无法雨露均沾地兼顾所有人的饮食,但年迈体弱的老人做饭很费精力,需要一个得心应手的“厨师”来帮忙;
喜欢吃不喜欢做的美食爱好者。这类群体往往喜欢吃不同的美食,但动手能力很差。
理解这些人群的痛点之后,万得厨在传统微波炉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式改造:在硬件层面配备了包括RGB摄像头、红外感应、温控阵列、气味传感器等在内的二十多种传感器,可以精准捕获每一道菜烹饪过程中的温度、颜色变化、气味等维度的数据;而基于AI烹饪大模型,智能体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最佳烹饪方式,根据食材的色泽变化,动态控制温度,实现对食材的最佳处理。
另一方面,王宁解释道,万得厨智能体与市面上的炒菜机也不同。很多炒菜机只是按照食谱进行标准化的程序运作,缺乏对温度的理解和把控,缺少AI模型的主动理解能力。并且,炒菜机局限于中餐,无法做西餐,在具体的配料上,也不能添加中餐所需要的固状配料,还得手动清洁配料盒,难以做到“一步烹饪”。
更重要的是,炒菜机做标品的逻辑,很难解决个性化口味这个难点。
万得厨智能体基于AI大模型强大的理解能力,能够更接近于像“人类厨师”一样,实时调整烹饪策略、火候,制作出“千人千面”、符合人的个性化口味的菜肴,实现从烹饪场景感知,到基于烹饪方案,到烹饪执行的真正的端对端能力。
举个例子:制作一道青椒炒土豆丝,传统厨具或者炒菜机,可以按照菜谱来进行加工,作出一道标准化的菜。但是,由于食材的新鲜程度不一样,新土豆和老土豆在进行加热时,需要不同的温度处理。使用固定的炒菜程序,炒出来的青椒土豆丝味道也有区别。
万得厨智能体则可以根据内置的摄像头和红外感应等传感器,精准识别食材的新鲜程度,从而自主调节温度,并根据加热过程中食材的色泽变化,实时调节火候和加热时间,从而实现对食材的精准处理。
同时,万得厨智能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调整,比如软糯、生熟、脆黏等,基于数据不断学习,最终达到能够做出适合用户口味的菜品,实现依据口味定制化,而不是一种口味、千篇一律。
王宁表示,万得厨智能体AI模型针对一千多道菜品进行了100万次训练,能识别1500种家常菜并自动烹饪,模型学习人类厨师的烹饪逻辑,并基于烹饪实验室和第三方合作机构的数据,不断完善并提升模型能力,目前已经能够对诸多家常菜进行烹饪,也将不断迭代新的菜品。
公开资料显示,万得厨品牌注册于2021年8月份,旨在利用AI技术连接用户和厨房场景,提供定制化烹饪体验。
王宁认为,从互联网时代到AI时代,产品会经历一轮重塑,尤其是衣食住行这类高频场景。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滴滴、美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AI时代也应当出现划时代的产品。
中国作为美食大国,人们对于“吃”非常讲究,万得厨围绕解决餐桌端的痛点,一直在寻找比外卖和在家里用传统厨具做饭之外的更好的解决方案。
经过数年的研发,万得厨推出「厨房智能体」,超越了传统厨具局限,机器更懂“食材”和人的需求,从而为目标用户做好饭,进而解决了传统烹饪设备无法实现的自动化和个性化烹饪需求难点。
产品之外,在商业模式上,万得厨的业务分to C和to B两条线路。
对于C端消费者,与诸多厨电线上电商销售的逻辑不同,万得厨计划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网红城市建立旗舰店,作为体验中心,销售渠道则采取手机app商城的模式,消费者在体验产品之后,直接通过手机app下单即可,直接打通app、消费者、智能体之间的连接,降低用户理解、使用成本。
To B业务策略则以通过单营和联营模式为主。
单营即客户买断设备,然后自行运营。客户只需支付成本费用,最后万得厨收取平台管理费。
联营模式:客户支付一半或者更少的设备费用即可使用产品,万得厨根据客户门店运营情况进行分成。
除此之外,万得厨还计划推出无人厨房商业解决方案,能满足120人同时就餐和24小时随时供应,预计到2026年覆盖1万个核心点位。同时,万得厨将联合三百家食品企业,开发2000道菜品,带动150亿食品销售。
王宁表示,新发布的万得厨2.0将打开烹饪的新时代,即从传统的厨房和工具以及空间进阶到下一个阶段——每个人都能拥有智能厨师。
万得厨也并不是一家单纯的家电或者硬件企业,而是以数据和模型为基石,构建数智烹饪新场景,成为全球领先的烹饪数智化系统服务商。
未来,万得厨将基于自身积累的海量数据和AI能力,链接产业端和用户端。一边为消费者提供更智能的产品,一边通过赋能广大的传统硬件或食品厂商,帮助合作伙伴服务更多用户。
雷峰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