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海鑫科金董事长刘晓春
“2015年前后,由于对技术的判断失误,我们在动态人脸的AI转型上比别人慢了一步,这一步让我们损失不小。”
回忆过去二十多年的商战历程,刘晓春道出了他的一些创业反思。
刘晓春是中国第一批做模式识别研究的企业家,1989年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专业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海军装备论证研究院某下属企业;1998年,他白手起家,创办海鑫科金。
在刘晓春的带领下,海鑫科金先后研发了指(掌)纹采集识别系统、人脸自动识别系统、法庭科学DNA数据库系统、全国现场勘验信息管理系统等多个产品。包括支付宝“指纹付”、全国最大的十一亿库容的人像识别系统均由海鑫科金提供产品、合作建设。
这家最为老牌的公共安全信息化企业见证了一系列的行业变迁,它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从几个人的小公司发展至数千人的国际化企业,收获了一份又一份亮眼成绩。
与此同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海鑫科金也正经历着几乎所有老牌企业都曾遇到过的成长挑战和转型难题。
就如文章开头所说,他们在动态人脸的AI布局上较对手稍晚一步。
在这个并不念旧的残酷时代,新型创业公司超越老牌企业的故事正不断上演,在稍显低调的安防圈,一大批新的企业、创业者前赴后继,走到了时代前沿,试图续写科技改变传统世界的这幅鸿篇大作。
外受困扰、内遇阻碍。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鲜少露面的刘晓春接受了雷锋网的专访,并谈到了他对于这个行业近年来发展的所感、所想。
每个人对自己的公司都有独特的看法和理解,你觉得海鑫科金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传统监控系统的过程包括“采传存显控”。海康等企业做的主要是客观采集、客观存储;我们做的工作主要是客观分析及反馈。
海鑫科金自成立,一直在做满足社会刚性需求的事,我们不会在锦上添花的事上付出太多精力。任何技术必须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海鑫科金不会去做"埃菲尔铁塔式"的研发,所有的技术都必须要到市场上去验证它的成功。
这样的发展思路也许在旁人看来有些平淡,不会有太多故事和看点。我认为,稳健发展不是不求进步,也不是不肯冒险,是因为基于多年来对识别技术的理解,我们更懂得做选择。
怎么判断你所说的“刚性需求”?
评判标准比较简单,对于海鑫科金来说,所研发的技术、产品能不能帮助公安机关提升“双效”,一是效率、一是效果。
如果可以,则是刚性需求;如果不可以,但能制造一些噱头,那就是锦上添花。有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技术是纸面上的,落地就现形,没有任何意义。
AI是“纸面”技术吗?
当然不是。深度学习等基础研究的提升使得AI技术水平在这两年得到质的提升,随着硬件、平台、网络的进阶也让AI的落地提供了充分且必要条件。
人工智能还处于初期阶段,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AI在各个行业的落地效果会越来越好、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海鑫科金在AI这块有无一些布局?
20多年前,我还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所在的那个实验室就叫“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处理实验室”,是一个国家级实验室。
一直以来,海鑫科金做的工作都是基于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相关的技术研发、产品化,也就是AI最为基础的一些分支。
当然,这两块也有些细微差别。
2015年之前,海鑫科金还是基于特征学习去做算法研发,没有及时利用深度学习这种工具,后期也导致我们的算法与国内外顶尖的技术公司存有一些差距。
回过头来看,在指纹识别这块,海鑫科金一直以来都发展得非常顺畅;但在动态人脸识别这块,我们实际上走了一些弯路。
是否努力在追赶这个差距?
前些年,我们专门成立了专注于大数据服务和人工智能应用的海鑫科金AI研究院;另外,也与包括Intel、阿里巴巴、华为等公司进行合作,打造海鑫的AI生态圈。
今天,不能说我们的AI技术世界顶尖,至少能够很好应对我们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需求。而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看到技术成果,主要得益于我们在图像处理领域深厚的人才储备。
在AI安防市场,海鑫科金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技术的先进,场景的多元,两者相结合的融洽。
AI始终是一门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回归到应用场景,服务于实体经济,很多公司懂AI,没有用户;有的公司有场景,却不懂技术。海鑫科金两者都有,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怎么看AI公司这两年在安防市场获得的一些成绩?
这些AI创业公司的出现的确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双效”的提升。
今天的AI安防市场,订单多、竞争也多,很多受到资本助力的创业公司攻势很猛,前景可期。
你怎么看资本助力的问题?
非常正常,也是一件好事。
资本是任何一个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钱就招不到人才,没有人才就做不成事。
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资本的大量涌入会让技术的落地溅起一些泡沫?
社会的发展永远都是螺旋式上升的,一定会有一部分资源被浪费掉。
共享经济下,倒下几家公司就能证明共享经济不对吗?共享经济还是有它的价值,但不一定是什么都可以共享。
产业发展前期,大势未定,有一些泡沫存在是正常且必要的。创业者们应该学会在泡沫期里找商机,因为这个泡沫期不会太长,红海迟早会到来,市场依旧会是“胜者为王”。
你认为他们现在是炒概念多还是落地多?
有些场景是炒概念的,有些场景是实实在在的。
我在判断某个场景的应用是不是炒概念的判断方法在于“替代”。如果一个场景无法被其他手段替代,这个场景就是切实需要的,比如公安抓逃;反言之,如果一个场景可以被其他手段替代,且代价更小、效果更好,我就认为这个场景是炒概念的,比如刷脸取厕纸。
非刚需的应用可能就不一定那么有价值,幸运的是,现在大家都在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
那你有没有非常看好哪一家AI企业?
能拿到大量资本的创业公司就具备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资金的投入一定是第一位的,一家公司的成功可能会面临N道门槛,第一道门槛就是资金的多寡。如果一家创业公司拿不到钱,养不起人,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要么有本事挣钱,活下去;要么有本事拿别人钱,让自己活下去。
拿到钱之后,在于管理层能不能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能不能把自己该管的事管好。很多创业公司拿到钱后就开始挥霍无度,这对于新生企业来说不是好现象。
之后,在决策问题上要统一,整个公司要从上而下为用户提供持续不断的好产品。
以上三个环节,均顺利完成了,这家公司就成功了;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完蛋了。
所以你是看好所有拿到大笔融资的AI公司吗?
能拿到钱的企业都是相对比较优秀的企业。
但很多时候,创业是否成功并不是从单一维度去考量的,战略投入的方向、力度、节奏、细节、覆盖面都至关重要。
一个企业方向对了,不见得能做成;方向错了,一定是失败的。至于很多人谈到的,某某初创公司是否撑得起多高的估值,资本市场自有评论。
你认可这些AI创业公司的算法价值吗?
有价值的东西不见得卖得的了好价钱。
先前,诺基亚手机风靡全球的时候,汉王的手写笔识别技术占了整个这个手机市场70%以上,但最后还是挣不到钱。
也就是说,算法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非常有价值,但单独去销售,产业后期很少有人会买单。主要因为能做的人太多了,门槛也不高;再来没有生产成本,复制销售比印钞票还快。
创业公司的算法必须得配套,要么配套工程,要么配套设备、要么配套应用软件。
你觉得这些AI独角兽们会颠覆安防现有格局吗?
很难。
安防如果说窄一点,其实就是安装摄像头,然后将信息传输回来存储、分析。
相比传统安防企业,AI公司的优势在于分析,在前端、存储等层面均处弱势。
安防项目建设,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基础建设上,也就是前端建设,而后端的数据分析所占的资金配比5%都不到,创业公司想要用5%的资源去撬动别人95%的市场,非常艰难。
那你觉得谁比较有机会?
华为有可能。
华为?
一家企业能在一个行业中快速壮大,通常来说都得益于标准化产品。
过去十多年,传统安防巨头能够在中国安防市场一枝独秀,凭借的是它们在有线视频监控市场的标准化产品。
无线呢?4G时代下,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说大大革了PC厂商的命;今天的安防产业,如果5G大规模商用落地,最受益的也一定是华为。
5G商用之后,于安防行业而言,就可以把有线跟无线的概念基本抹平了。
安防项目建设最大的投入模块不在摄像头,在于挖沟渠、铺电缆。比如内蒙、新疆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拉一根电线,成本会比摄像头贵了数十倍。
5G商用之后,所有的摄像头都可能走向无线,所有的项目都不需要刨沟、拉线,只需要树根杆,挂上去即可。建设成本降低了,各种审批也简单多了。
也许有人提到,传统安防巨头们在5G商用后也可以迭代自己的无线产品。
一般来说,标准化产品、平台通常由大企业来做;小企业做应用、做定制化,所有的行业都遵循这样的业务逻辑。
从体量上来说,现有的任何一个安防巨头相比华为都不太大,如果后期整个通信网络、存储、分析都是华为提供,前端设备不出意外也将被华为收入囊中。
5G加AI,一定会让安防行业发生革命性变化,具体变化的速度有多快,取决于5G的发展速度和资费情况。
所以你认为这个行业还未固化,一切都还存在变数?
很多很小的企业,很专注的做一件事,如果点切的很好,实际可以快速的膨胀和发展;有些很大的企业面面俱到,结果很多东西都没做好。
不管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是不是能够在某个点上持续解决用户需求;如果能做到小企业能一夜崛起;如果不能做到,大企业也将很快倒下。
永远都没有固化的产业。
那你觉得中国AI行业发展如此迅速,有无值得反思的地方?
反思不至于,担忧倒是有一点。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创业者年龄过小,我个人觉得会有一些弊病。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通常会用最为华丽的语言书写了一将功成的故事,却不曾告诉你背后万骨枯的悲凉。
他们年轻尚轻,没有摔过跟头,没有体验到世事艰难,没有感受过社会复杂环境,真正抱着一腔热血和干劲来打拼,到最后很有可能会栽一些跟头。
我不太支持国家提的“双创”,创业的成功者凤毛麟角,失败者遍地都是,但实际上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家庭资源、个人资源。
个人牺牲点时间、努力倒是次要,有些双创直接把创业者家庭有限的经费消耗殆尽,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困境是不应该的。
创业一定是少数精英才去做的事情。
当年创业有无一个目标,想把这家公司带到怎样的高度?
没有想那么多,初衷很简单,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成就自己,顺便造福社会。
回看过去20年,现在做企业,与之前最大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现在创业的技术门槛变低了,特别是深度学习出来之后,AI实际变成了一个工具,通过训练可以得到较好的核心算法,算法与应用结合,可以实现一个不错的功能。
但应用技术的门槛变高了,要求应用越来越精细化。
你现在有没有非常焦虑的事情?
越是成功的企业就是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得最好的企业。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越是卓越的生命体,越是复杂,对能量的利用效率越高,对环境的适应越强;越擅长对工具的使用,越擅长于对资源的组织,它的身躯将日益灵活,分布日益广泛。
资源消耗大,企业亏损;资源消耗小,产品做不好,如何把握平衡是我最头疼的一件事。
另外,如何让企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也是我近期在思考的事情。
你觉得海鑫科金现在还没有进入良性循环吗?
不变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面临不断挑战。
包括经济大环境、竞争对手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影响。国内公司众多,聪明人也多,每一个细节大家都想到了,每一个角落大家也都想到了,想要真正找到一个有价值的方向,实际上是不容易的。
办企业二十多年,你对自己的成绩满意吗?
前期的竞争对手基本上都被淘汰了,现在面临着新的竞争对手,他们无论是从体量还是能力方面,都比过去的大、强。
做企业,只会越来越累,想要歇下脚来喘口气,还未刹车就会杀出几个程咬金,只要不退休,都不会轻松。
对于过去取得的成绩,我还是比较满意,海鑫科金这么多年,基本靠着自己造血能力来生存。放眼世界,真正完全靠着自己的能力去造血,然后活下来的企业其实不是特别多。
另外,海鑫科金有上千人的队伍,眼下我们的人员架构非常稳定,员工流失率很低。
在这两块,我还是有些自豪的。
2019年,海鑫科金自己的战略打法是如何的?
从技术布局上说,会布一半兵力在个体识别这块,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等,技术好坏决定一家公司的上限;还有一半兵力放在业务应用系统上,客户粘性的体现不在算法上,而是业务系统上,比拼的是整个系统的综合实力。
从管理层面看,后期会做一些二次孵化,希望海鑫科金能够成为一个平台,孵化一些企业,让他们能够放飞,独立发展。
总结一点,一家公司有无生命力,核心在于能否解决用户的问题,产品再好、技术再好,解决不了问题都将昙花一现。
在这个过程中,海鑫科金要做的是,在喧闹的大环境中,低头看技术、闷头做产品,不盲目追风,冷静看市场。雷锋网雷锋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