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意识逐渐苏醒,为了一劳永逸地迎合这种趋势,很多本土企业家独辟蹊径,将很多新品牌包装成舶来品,无论是品牌名还是Logo,看上去都具有强烈的异域风情。
时至今日,中国早已成功地输出很多自己的东西,所以当我们意识到某些“中国造”已经蜚声海外,而自己却后知后觉时,除了骄傲,更多是一种诧异。女子十二乐坊如此,DJI如此,OPPO蓝光DVD机也如此...
可即使是这样,一加在这个群体中也是与众不同的。成立于2013年年底的一加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手机,那时候国产手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一加虽然赢得了一定的口碑,但当人们谈论起一加的时候,往往还是会穿插一句——听说这款手机在海外卖得很好。
早前有人撰文道一加成立之初塑造了“不将就”的品牌文化,然而在自主ROM上,一加选择了“将就”。一加对此的回应是——正是因为不将就,所以一加才用了相对成熟的Color OS以及CM,去保证用户使用体验,而不是草草地做自己的ROM。
其实讨论这个问题的双方,只是在看待事情的维度上有一个时间差。对比锤子手机,虽然一加的背景更具备做手机的条件,可两年和5个月之间的差别,自制ROM必然是占比很重的一个原因。在今年极客公园的颁奖大会的后台,刘作虎对罗永浩说:“明年争取把你(锤子手机)的这个最佳用户体验奖夺过来”老罗笑道:“你们(一加)做软件肯定不行。”
不用去揣测刘作虎当初的硬件先行,是以怎样的逻辑作支撑,与CM的合作必然给一加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前者的团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Android第三方编译团队,在真正的手机发烧友中享有极高的号召力。
当初双方的合作计划就是,一加全权负责做最好的硬件,CM负责最好的软件,共同做出一件最好的产品。这不仅让一加借助CM在海外的影响力获得了第一批极客,也让CM拥有了第一部刻有CM品牌Logo的智能手机。
2014年,除了国内手机市场的硝烟四起,国产手机进军海外给人的印象也一直是筚路蓝缕。人们疑惑的也许并不是一加会和CM合作,而是为什么一加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一加的工作人员表示原因其实很简单:一,CM是很挑的,不是谁都看得上;二,当时的CM只是一个民间组织,连公司都没有,如果厂商与他们合作,需要给CM足够的配合和耐心 ;三,如果是大厂商,也看不上CM。
手机的更迭周期都是相对固定的,所以软硬件相互协调,推进产品的开发进度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CM很难像一个正规部门一样去配合厂商,厂商的进度也无法根据CM的进度来进行预判。对此,一加表示不停地催促肯定是少不了的。
现如今,一加与CM一年的独家合作期已经到期,CM已然没有当年那么纯粹,在印度地区也和当地厂商签订了类似的合作协议,而一加自己的定制ROM——Oxygen OS,也已经开始提供下载。
虽然在此之前,一加主要只是负责硬件方面的工作,但如果将现在的手机厂商分为传统手机厂商和互联网手机厂商两大阵营,一加毫无疑问是属于后者。这一点从其销售模式上了了可见。
在雷锋网之前的手机报道中,曾提到过,在美国手机市场的格局中,运营商的话语权是非常强的,曾经只有一个公司改变了手机厂商与运营商之间的游戏规则,那就是苹果。不过这只是一种主动权的置换,不妨碍运营商和代理商在成熟的欧美市场依旧强势。
在采访中一加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当初没想过和当地运营商合作,现在也没有,短期内也不会考虑。”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互联网模式需要的就是这种互联网直销的销售模式;二,运营商模式下,销售和定价的主动权都在运营商手里,对一加本身的销售会有影响;三,做运营商渠道需要很强的优势,如果没有不如不做。
另外,在国内,一加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有一些合作,只是现在运营商的补贴力度已经不大,没有很明显的优势。现如今,一加已经在36个国家和地区有了自己的官网,除了印度等地区必须通过当地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外,其他大部分海外国家均采取的是官网销售的,用户通过获得邀请码的方式购买手机。
谈到邀请制,一加表示是一定程度上参考了Google Glass和Gmail的方式。在记者质疑是否产能受限时,一加一直强调现阶段他们并不那么在意出货量,这似乎也能从发布至今不降价的作风看出来。一方面,邀请制能让极客可以优先购买手机,有利于口碑传播,另一方面,除了产能以外,仓储、物流、售后等问题也在其能力考虑范围之内。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相对于口碑,出货量的优先级并没有高。
一个国产品牌一旦添上“国际化”标签,往往只是意味着体量上的增长。早在刘作虎创立一加之初,就提出了要打造一个“受全球用户尊敬的国际品牌”这样的口号,实际上一加一直也是这么做的。
一加的总部在深圳,另外在北京、武汉、台湾、印度都设有分公司。目前员工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加的海外市场的团队中,北美、欧洲、亚洲地区员工也一直保持着1:1:1的比例。这让人莫名地想起了在每个英语培训机构的宣传图中,总会应景地放上一个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
这样的人员配置必然能提高海外扩张的效率,试想两个人群之间的交流,是用令人倍感亲切的当地语言还是用国际语言英语,这其中的差别很容易就能感受出来。而这些人很多都是在当地招收,然后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中国工作。而除了语言以外,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也基本上没有障碍。
和市场的国际化部署一样,一加在每个自己覆盖的海外市场都会有自己的社区,目前海外论坛注册用户超过60万。其中欧洲、美国、印度的活跃度比较高。那在覆盖之前,一加如何对此作评估呢?答案是根据当地用户对一加手机的热情和关注程度。具体一点就是UV的来路。
在进入印度市场之前,印度的用户只能通过美国海淘来购买一加手机,同时还有超过100万个来自印度的IP经常访问一加官网。当用户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一加就会在线上举办活动,或者在当地举行用户见面会。而这些活动的成本是相对较低,与国内的投入根本没法比。
虽然一加现在的社区网络十分庞大,但负责海外社区的工作人员其实只有两个人,再加上两个国际PR,这四个人基本上包办了一加在海外的品牌工作。虽然一加一直强调“两条腿走路”的国际化策略,但它也表示,相对而言,海外用户环境更加纯粹,国内则更为复杂,且竞争激烈。在海外只要产品足够优秀,就能够获得用户的关注和认可。
至于如何去做出优秀的产品,一加采用的是在不预设成本的前提下去打造一款手机。所以从一开始就不会是低端机,硬件方面的妥协也不会太多,一加顺其自然地进入了国产手机竞争最激烈的价位。
当人们看到一加今天取得的成绩,很容易忽略一加其实还只是个推出了一款产品的初创公司,这用一加自己的话说就是“和一线的品牌相比,一加在销量,知名度,生态圈等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距离。”虽然说一加阶段性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但以“慢”和开放的姿态来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将合理的商业手段粗暴地理解为投机取巧,或者说迎合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因为除了心理诉求以外,消费者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围绕产品做出自己的判断。试想如果消费作为一种个人行为都要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束缚,那和崇洋媚外又有什么区别呢?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