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特写 正文
发私信给六爷
发送

8

究竟谁在偷跑你的手机流量?

本文作者: 六爷 2015-07-10 09:10
导语:如果要探寻两个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控制其他变量应该是试验的前提。央视在毫无章法的组合下,居然能够言之凿凿地给出结论,实在令人唏嘘。

7月5日,央视以《谁动了我的流量》为题,曝光了一组手机流量的对比试验。将包括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在内的手机品牌作为试验对象,进行了“偷跑流量”测试。

在央视的报道中,他们阐释了自己的试验方法。10台不同品牌的手机,3个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合约与非合约,是否偷跑流量,是试验的4个变量。而试验结果则是不同手机品牌是否有偷跑流量之嫌。另外,若集体偷跑,则列出偷跑排行榜,如你所知,苹果又一次高居榜首。

究竟谁在偷跑你的手机流量?

偷跑流量意欲何为?

作为一个逻辑正常的人,相信没有人会觉得这种方法很科学。因为如果要探寻两个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控制其他变量应该是试验的前提。央视在毫无章法的组合下,居然能够言之凿凿地给出结论,实在令人唏嘘。

不过手法虽然操蛋,“偷跑流量”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命题,民众对此的关注热情也非常高。不过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偷跑流量”虽然听上去无耻,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合理并且存在于全球范围的协议。

所以如果要令人信服地接受这个结论,那就很有必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当手机在“偷跑流量”的时候,它在做什么?

在央视报告出来的第二天,雷锋网就对苹果手机的偷跑流量进行过解读。主要原因有三:iCloud Drive自动同步;系统应用自动更新;某些应用的推送通知。前两种是苹果公司的官方行为,动机无非是让苹果用户更快享受到最新的服务,另外,它是可以通过设置关闭的。

与苹果类似,现在已经有很多手机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云服务与系统应用。考虑到这些服务的实用性,也很少有用户在使用中会对此抱怨。更多是对“不用数据线,甚至不用动手就能将照片传到电脑”,以及“手机丢失之后,用一个ID就能找回所有资料”而欣喜若狂。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即使功能如此多娇,作为手机的使用者,你依然拥有选择关闭的权利。那么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放到最后一个原因——应用的推送。

究竟谁在偷跑你的手机流量?

读书人不能叫“偷”

两年前,运营商与微信曾掐过一次架,原因应该就不用说了。有心人可以去查看一下移动、联通在微信推出之后那几年的财报,你会看到曾经是运营商摇钱树之一的SMS业务(短信),犹如自由落体般直线下降。

当然,即使全中国人民都知道这件事了,运营商也不能以此发难。为了师出有名,通信行业的某些专家纷纷指责微信的“心跳”和短包太过频繁,导致了“信令风暴”。这口吻听上去多少有点欺负“文盲”的感觉,那就把关键词抠出来一个一个掰扯清楚。

何谓“心跳”?安全软件绿色守护的作者Oasis Feng曾在事件中表示:“根据分析,一般当基带空闲超过一定时间后,运营商的IP网关会自动释放(关闭)连接。目前各家(应用)所使用Push通道的实现原理同为‘长连接慢心跳’”举个比较形象的例子:

微信:“Hi,服务器,我联网了!”

服务器:“哦,在你没联网的时间里,一共有14条信息,你收一下。”

微信:“收到!”

(一段时间后)

微信:“服务器,我还在等信息呢,你别断了啊。”

服务器:“好的。”

(一段时间后)

微信:“服务器,我还在等信息呢,你别断了啊。”

服务器:“好的。”

…...

“长连接”不需要具体诠释,它可以理解为手机联网的每一秒钟,所以问题就出在“慢心跳”的慢上。“以Google的Push通道为例,根据蜂窝网络连接的GCM,它对慢的定义是28分钟。

而通过测试,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在5分钟左右的基带空闲之后,连接就会被关闭。这也就使得以微信为代表的应用,在Android上以5分钟作为周期发送连接心跳。”Oasis Feng表示。

在这里要插一句,虽然降低“心跳”频率,能够更节省流量,但Google这么做的主因并不在此,而是竭力解决Android手机的耗电问题,因此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石二鸟,但我更倾向于Google根本就没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实际上,心跳周期的变化并不会大幅度地消耗流量,甚至说微乎其微。

乐蛙OS CEO赵力表示:“理论上数据包越大、频率越快,流量就耗费越多。但是目前push的内容都很小,消耗的流量还不如正常上网的的流量。在正常情况下,今天的Push机制不会对流量产生影响,除非心跳周期设置过短,导致频繁唤醒。

“心跳”换来的是实时推送,能让用户第一时间收到微信、QQ、邮件、微博等。不得不说,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之后,这是服务商与用户已然达成的协议。所以站在这个维度,我们就不能说“偷跑”了,读书人应该讲点“契约精神”。

究竟谁在偷跑你的手机流量?

运营商、手机厂商和“流氓”

早在雷锋网调查手机厂商在Android底层的优化时,就以第三方应用偷跑流量的问题采访过王明杨,他曾在LBE安全大师专门负责此类工作。王明杨表示:“限制第三方应用偷跑流量非常简单,一种是拿到root权限以后,制定apk口规格。还有一种是注入到目标程序,拦截它到后台的事件。”总之,方法非常成熟。

反观手机厂商,雷锋网在采访了小米和魅族的内部人士之后,双方都表示“上传行为主要取决于用户需求”,小米的默认做法是只在WiFi环境下上传。当然也不排除有土豪用户手动开启数据网络下上传,反正宗旨就是“将知情权,选择权都交给用户”。

在央视报道的手机三宗罪中还特别指出了“预装软件的危害”。首先我们必须说明“预装软件”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用户在购买合约机时获得的价格优惠,就是将成本转嫁给自己用户体验,这其实是个熊掌和鱼的问题。

在台面上,运营商作为合约机的始作俑者,可能唯一不够厚道的地方只是没告诉用户具体的细节,比如说不能卸载、占用内存、影响运行等。那如何定义“耍流氓”?当然是莫名其妙扣费,侵犯用户隐私,无缘无故跑流量。

据知情人士透露:“预装软件都是花了钱的,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作为既得利益者,不会太多限制预装软件的行为。”赵力更是表示:“不可否认有一些恶意的流氓软件,不择手段塞进手机,不允许用户卸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肯定会发生偷流量行为。”

如你所知,今天的产品绝大多数只有非常有限的文字说明书,细节处公布一个网址链接完事,厂商忽略了对用户应有的告知义务和对产品的知情权,造成了今天关于“不可卸载应用”“偷流量”的争议。

赵力认为:“小厂商即便有恶意软件、恶意扣费,但市场份额太小,没有意义。同时客观地讲,运营商的应用管理还是蛮严格的,恶意应用已经不常见。”所以在他看来,一线手机品牌即使不作恶,也更应该在这些细节方面做出表率。

附记

看到这里,不知道那些被央视“震惊”过的消费者,能否稍微平复一下受伤的心情。总之,广义的“偷跑流量”的确没有听上去那么令人紧张。同时,要相信在理想集团和利益集团的斗争中,最终总会以理想集团获胜告终。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