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做千元的激光雷达,饮冰科技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 雷峰网
0
近日,自动驾驶里激光雷达的最早玩家Velodyne宣布停止在中国市场的直销业务。这一事件是国产激光雷达的胜利通告还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寒冬信号,见仁见智。
几乎同时,饮冰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确定无疑地宣告:资本和从业者坚信自动驾驶和激光雷达拥有十分光明的未来。
雷锋网新智驾独家获悉,饮冰科技的本次投资由京信供销基金、清研资本、满京华集团、纳维资本共同完成。
作为自动驾驶用激光雷达领域的后来者,在自动驾驶乃至整个汽车行业遇冷之际能够获得上述机构的投资和加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家公司过硬的技术实力。
成立于 2016 年的饮冰,称得上是激光雷达行业的一匹黑马。
作为饮冰的天使轮投资方,清研资本于本轮继续加注,清研资本投资总监王睿向雷锋网新智驾这样介绍饮冰的核心团队:
饮冰的创始团队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单位,长期服务于航天和军工,拥有十多年的激光雷达产品研发经验,参加过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在光电、半导体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有着这样的技术背景,获得资本的青睐也不足为奇。
2019年初,饮冰对外推出了三款激光雷达:16线、32线和64线。此次Pre-A轮融资将支持饮冰将三款产品的商业化,加速激光雷达的生产、研发和团队扩张。
具体到产品上,饮冰选择了单点、单线、多线这样逐步递进方式的激光雷达。他们的思考是单线激光雷达用于AGV等场景,低线激光雷达用于ADAS,高线激光雷达用于高速自动驾驶。
为了破解激光雷达量产难、价格高、性能差的困局,饮冰大力投入研发资金、人员并推出了用于多线激光雷达的线阵激光器和探测器专用芯片。
在获得充足「弹药」后,饮冰创始人姜波还透露了三点信息:
本轮融资将保证饮冰的激光雷达能够在 2020年满足主机厂和一级供应商的质量要求并能够按时交付;
饮冰将会把生产、制造和研发工作顺利推进到下一阶段,并继续为自动驾驶行业提供基于专用芯片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加大对下一代半固态激光雷达产品(128线/256线)的研发投入,进一步降低成本并提高性能。
除了拥有多元化的产品线外,饮冰在技术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据雷锋网新智驾了解,本次所融的资金将用于提升现有成熟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加大在激光雷达专用芯片技术的投入,进一步构筑技术壁垒。
为了解决现有激光雷达的光学调试难题,饮冰推出了基于Flash技术路线的线阵激光器和探测器的专用芯片。姜波透露,基于专用芯片的多线激光雷达产品量产准备工作将在2020年第一季度完成,并开始接受市场预定。
对于自动驾驶的环境感知系统来说,激光雷达是一种性能优异的传感器件,目前激光雷达的产业化落地进展不尽人意,根源在于这种精密光电产品在光学调校方面遇到了巨大困难,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通道数和垂直分辨率决定了激光雷达的性能。激光雷达以旋转扫描的方式工作,一个探测通道扫描一周,就会得到一条360度的水平环形视线,这也是无人车顶的“大花盆”都要不停旋转的原因。
通道越多,光线越密集,点云图像越清晰,越有利于感知环境,帮助自动驾驶决策。但在现有工艺条件下,提高通道数需要增加印制电路板的数量,激光雷达的体积会随之大幅增加,光学调试难度也直线上升,通道数和体积、成本难以兼顾。
对此,饮冰解决该问题的方案是芯片化。他们将分立的激光器和探测器通过半导体生产的工艺分别集成到了单芯片内。
通过上述方法,饮冰创造性的改变了激光雷达的生产流程,使激光雷达具备了大规模量产的能力,进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可靠性和一致性。
「在近几年出现的数十家激光雷达创业公司中,只有极少数几家公司已经取得了进展,包括融资进度和技术突破,这其中就包括饮冰在内。」
对于激光雷达来说,车规是量产的必备要素。
饮冰也是这样的思路,姜波称激光雷达的车规量产是一个产业链的协调问题而不是单个公司的研发问题,只有技术过硬的激光雷达厂商与具有强大系统集成与测试能力的系统供应商,以及具备强大产业资源整合实力的整车厂一起合作开发,才能实现这个终极目标。
正因如此,饮冰科技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模仿德国激光雷达供应商IBEO与系统供应商法雷奥、主机厂奥迪一起合作的模式,同系统供应商、主机厂一起合作来加速车规级激光雷达的研发进程。
除此之外,激光雷达已经进入一个变现时代,市面上技术路线众多,能变现的还是多线半固态为主,而变现的关键还是可靠性和低成本方面取得突破。
饮冰的产品规划是前期以低速场景为主,上车以辅助驾驶为主,也规划了车规级转镜方案和全固态方案,所有产品规划都以饮冰的核心芯片化方案技术为支撑。按照饮冰的说法,芯片化路径才是激光雷达能否取得实质性商业突破的根本因素。
不错的团队背景和技术实力、再加上如今的投资方和战略合作伙伴的进一步加持,相信这离姜波所说的:饮冰要成为「自动驾驶领域激光雷达技术的主要玩家」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当外界在大谈特谈资本寒冬的时候,「自动驾驶之眼」激光雷达却呈现出一派暖意。
据路透社对公开的投资数据所进行的分析,过去三年内,约有 50 家激光雷达初创公司获得了超过 10 亿美元(约合 67 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其中 2018 年获得 4.2 亿美元(约合 28 亿元人民币)投资,创下了历史记录。
在国内,2018 年速腾聚创宣布完成来自菜鸟、上汽、北汽等企业的 3 亿元 C 轮融资。2019 年初,北醒宣布完成 B2 轮融资。近日,饮冰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
如此受资本追捧的背后,表明了激光雷达这一关键传感器,在自动驾驶上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激光雷达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国市场。换言之,业务形成共识:激光雷达将成为 L3+ 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标配。
10月份,定位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华为宣布正在研发激光雷达;国际一级供应商巨头博世,也在研发激光雷达;无人机巨头大疆,其激光雷达已经开始大规模测试。
当前,激光雷达仍是一项新的汽车传感技术。创业公司、汽车厂商、供应商纷纷在这一领域加码布局,行业还远未到洗牌阶段。大部分主流的汽车厂商也还在评估这种新型的传感技术,因而对大多数激光雷达公司而言也是机会所在。
与此同时,激光雷达行业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比如成本、体积、安全性等问题。
随着自动驾驶行业生态的不断进化,激光雷达的价格,必然会从目前的数十万元,降到万元级甚至千元级。
例如,1999 年时,捷豹推出了首款搭载巡航控制功能的车型——捷豹 XK。当时这款双门轿跑售价高达 10 万美元。负责实现该功能的毫米波雷达售价相当昂贵,有人甚至打趣的表示“这是买雷达送车”。
现在,购买一辆 18000 美元的卡罗拉就能用上这一功能。由此可以看到,激光雷达的进化曲线与当年的毫米波雷达类似。
饮冰相信,按照目前智能驾驶行业的推进速度,我们在 2025年就能见到 大量的Level 3+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十年以后,多数汽车厂商都会拿出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
另外,汽车只是激光雷达的首个“宿主”。“你会在其他设备上见到它的身影,任何需要进行三维感知的人造物体比如机器人、无人机、路测设备、可穿戴设备、自动化机械等,激光雷达的应用范围几乎是无限的。”姜波信心满满地表示。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