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微软在自动驾驶赛道的战略布局实则并不多。
身为美国四大科技巨头之一,当谷歌孵化Waymo、亚马逊并购Zoox、苹果重启泰坦计划时,微软却迟迟按兵不动。
直到今年的1月20号,也就是美国总统权力移交大戏上演之时,一直在旁观战的微软终于入局。
他们联合通用与本田,为一家名叫Cruise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注资20亿美金,直接将后者的估值推上 300亿美金新台阶。
如果说微软的自动驾驶进程稍显徐缓,但不少前微软人却早已涌进了这个领域。
他们以全面的产业认知及不俗的技术积累,投身这动人心弦的变革大潮,推动出行方式的时代更迭。
扎根多年后,在派系林立的自动驾驶圈,他们也已化身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绝对力量。(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文远知行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交集不浅。
现任文远知行工程资深副总裁的钟华,加入文远之前,曾任职谷歌及西门子研究院,也是微软亚研的最早期成员之一。
1998年底,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钟华加入微软亚研担任核心工程师,其直系领导是沈向洋。
在沈向洋的引荐下,钟华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攻读博士,拜师美国两院院士金出武雄教授,并获得了9 项美国专利。
除此之外,钟华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于 2007 年创立 Spotlight Medical Inc,是美国人工智能穿搭软件 PeekaBuy 的创始员工。
钟华认为一旦Robotaxi实现商业化落地,此后技术可迁移至道路中任何由人类操作的物体,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发展空间。
另一位李岩,现任文远知行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1998年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去了刚成立的微软亚研。
他是微软亚研的前15名员工,期间一直任资深工程师一职。他当时的直系领导也是沈向洋,而第一任院长则是李开复。
而后,李岩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相继加入Facebook和微软,担任核心工程师。
2015 年前后,李岩在神州(优车)北美研发中心工作,担任无人车工程师团队负责人。
随着国内的自动驾驶创业潮兴起,恰好又碰上神州国内外研发体系分工调整。
2017年,李岩回国加入文远知行,任CTO一职。
在两位技术大咖的带领下,今天的文远知行进步飞快。
2019 年 11月,文远知行开始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共144平方公里的城市开放道路范围内,推出国内首个面向公众完全开放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2020年6月,文远知行Robotaxi服务上线高德打车平台,接入更成熟的出行市场。
今年2月11日,文远知行获得了全国首家网约车经营许可,这标志着文远知行成国内第一家可开展网约车业务资质,实现无人驾驶乘用车商业化的公司。
对于2021年应用规划,文远知行表示将加快无人驾驶小巴的产品落地和运营,同时也将开进广州市中心的核心道路以及陆续落地到更多城市。
如今,文远知行已经获得了广州市交通运输局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成为了中国第一家拥有开展网约车业务资质的自动驾驶公司。
2000年,何晓飞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之后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微软亚研。
微软亚研期间,何晓飞跟随张宏江、马维英攻克两大方向:一是跟张宏江做人脸识别的相关研究;二是跟马维英做信息检索的研究。
2003年,他与相关单位合作提出laplacianfaces人脸识别算法。
这是当时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算法之一,也是中国大陆在NIPS上获奖的第一篇论文(除了港台地区)。
尽管在人脸识别领域有所收获,但在职业选择路径上,这位CV大牛所考虑的并不是以人脸为切入点。
他曾告诉新智驾:"从80年代开始,人脸的研究已经开始盛行。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人脸是比较好的切入点。
但到了今天,我还是希望挑战更大的难题。而自动驾驶恰恰是人工智能光辉的起点,它囊括了AI的方方面面。"
藉由此,2015年,何晓飞出任滴滴高级副总裁、研究院创始院长、无人车业务领头人,正式在自动驾驶领域一展拳脚。
之后,不甘于袖手旁观人工智能创业的汹涌浪潮,何晓飞决定造一叶乘风破浪的帆船投身其中。
离开滴滴后,何晓飞于2017年8月创立自动驾驶公司飞步科技。
飞步科技专注于港口、码头的无人驾驶货运。
过去几年,飞步科技与中国邮政、德邦物流达成合作,并与宁波舟山港集团共同落地了行业首个混线工况下的自动驾驶集卡编队独立整船作业。
近日,飞步科技还宣布完成B轮数亿元融资。此轮融资由达晨财智领投,德屹资本、浙大友创、招商致远等机构跟投。
1998年和2000年,余凯分别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2002年,余凯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微软亚研,与上文所提的何晓飞成为同事。当时,他主要进行图像搜索方面的研究。
而后,他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先后加入西门子担任数据挖掘部门的资深研究员、美国NEC研究院担任部门主管。
2012年,他加入百度并推动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的成立。
在余凯的影响下,彼时吴恩达等人工智能界的大牛也相继加入百度。
2015年,余凯离开百度,创立地平线。后者专注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系统和软硬件产品,让家居、汽车、服务机器人等,具有从感知、交互、理解到决策的智能功能。
近期的地平线,也是好消息不断。
近日,地平线的第三款车规级芯片"征程5"提前一次性流片并成功点亮。
6月11日,地平线完成高达15亿美元的大C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50亿美元,投资机构包括韦豪创芯、京东方等。
而在此之前,就有消息传出,地平线准备赴美进行IPO,筹资规模高达到10亿美元。
知情人士表示,地平线得到的投资者支持包括英特尔投资、高瓴资本和云锋基金,最快可能于今年年底上市。
容力拥有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大数据专业博士学位,拥有超过20年的技术和商业经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数据应用尚未普及,容力当时主要利用大数据计算为工业提供智能化服务。第二波互联网浪潮兴起之后,容力选择投身数字广告行业。
2006年,容力回国加入微软亚洲工程院数字广告部门。
在微软工程院期间,他带领团队负责搜索广告、基于用户行为的广告定向、基于搜索的广告重定向以及内容广告等产品开发工作。
此后,容力曾在雅虎北京研发中心,美国全球通讯公司Comcast及其子公司工作。
目前,容力在智加科技担任集团工程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全面负责智加科技中国的日常运营管理及业务发展。
在容力等人的带领下,智加科技近期好消息不断。
继今年 2 月初拿到 2 亿美元融资后,智加科技又在 3 月底完成新一轮 2.2 亿美元融资。据了解,智加科技本轮融资总额达到 4.2 亿美元,是目前全球重卡自动驾驶公司单轮最大融资额。
4 月 12 日,智加科技宣布与凯斯纽荷兰工业旗下品牌依维柯签订谅解备忘录。依维柯最新一代 S-WAY 重卡将搭载智加 PlusDrive 自动驾驶系统。
4 月 28 日,智加科技宣布与发动机制造商康明斯开展合作,共同研发全球首款监督式自动驾驶天然气重卡。新车预计于 2022 年投放市场。
近期,智加科技宣布即将在美上市,估值33亿美金。如果一切顺利,智加科技将会成为全球第二家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
张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毕业后选择直博,是国内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博士。
2001年,张剑加入成立不久的微软亚研,专注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微软亚研工作期间,他获得TREC9竞赛两个项目的冠亚军。
2002年,张剑抱着对技术和创业的热情加入了百度,成为了百度最早一批核心技术骨干,主要带领团队对搜索引擎算法不断优化。
此后,他任职于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并曾担任一汽启明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在一汽启明-清华研究中心,张剑从事人工智能与汽车电子方向的核心研发和技术团队领导工作。
丰富的人工智能与汽车电子从业经历,使得张剑在智能汽车领域更显淡定从容。
在资本寒冬的2019年,超星未来正式成立。值得注意的是,成立仅两个月,超星未来就收获了多方资本的天使轮投资。
超星未来的创始团队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电子工程系及计算机系研究者组成,其人才队伍既拥有国际性的学术影响力,也具备了资深的汽车工业开发经验。
针对 OEM 和 Tier1 对异构计算平台量产需求,超星未来可根据自动驾驶不同场景的功能需求,围绕域控制器、异构硬件优化、自动驾驶中间件等核心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并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
目前,超星未来已参与了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其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感控平台也将搭载在小鹏汽车与北汽福田上,也成为 2022 北京科技冬奥自动驾驶示范项目的一部分。
通过这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驾驶感控平台,超星未来将打破业内算法应用与芯片厂商之间的隔断,在符合车规标准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自动驾驶行业研发成本和落地门槛。
出于对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爱,曹旭东在清华读博期间一度想前往国外深造。
"当时我一心扎入人工智能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哪怕自己上课、看书、查文献都乐在其中。"曹旭东曾如此形容他对于AI的狂热痴迷。
当时,曹旭东还在微软亚研实习,项目领导得知这一想法后对他说:"即使在美国读完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去工业界的最好选择之一依然是微软亚研。"
这一番话打消了曹旭东的留学念头,他继续留在微软亚研担任研究员一职。
在这期间,曹旭东参与研发的成果广泛用于 Xbox、Bing、How-Old等知名产品中,其中现象级产品 How-Old 影响着数亿用户。
五年后,曹旭东选择加入商汤科技。
但不久之后,他就离职商汤,创立了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
得益于其良好的技术背景。这家公司在成立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便获得了超过2亿美元的融资。
今年三月,Momenta又迎来了新一个成长节点,他们宣布完成C轮总计5亿美元的融资。
相比起赛道内大多数玩家一开始就高举高打 L4 的技术路线,Momenta 创立之初就秉持着「量产数据+ 数据驱动的算法+闭环自动化工具链」一个飞轮的技术路线,和「量产自动驾驶 + 完全无人驾驶路线」两条腿走路的产品战略打法,志在实现无人驾驶规模化落地。
加入微软前,陶闯的人生轨迹附带大量地理的元素。
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于1995年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攻读博士,并参与世界最早的移动街景测图系统的研发,拿下七项国际大奖。
在加拿大两所大学任教的同时,他还被加拿大政府聘为联合国IAEA核能源署顾问。
此后,他创立的GeoTango公司在2005年被微软收购。他也因此加入微软,成为微软虚拟地球部的创建者及管理者。
基于对三维地图的深入研究,陶闯带领微软团队建造了基于云计算的微软地图全球平台,为微软取得了全球企业领域近70%的市场份额。
2008年,他开始负责微软亚太区互联网地图和本地搜索业务,直接参与建立亚太区移动搜索和在线地图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拓展团队。
2017年初,陶闯创办了提供位置智能服务解决方案的Wayz.ai,提供智慧零售、智慧营销、智慧出行、智慧城市多种解决方案。
除了重拾本行之外,他还认为自动驾驶充满着巨大机会。
"自动驾驶处于爆发期的前夜,行业门槛很高,不仅需要技术人才同时需要很强的具有行业经营的实干落地人才。目前无论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在同一起跑线,大家都有机会。"
在出行方面,Wayz.ai可提供车辆高精定位、反向寻车、自主泊车多种服务,目前已经与一线车厂、后装市场、汽车科技、出行服务商达成合作。
1996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后,汤晓鸥受邀在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任教。
2001年,汤晓鸥创立了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为商汤科技的成立埋下伏笔。
2005年-2007年,汤晓鸥接受时任微软亚研院长沈向洋的邀请,成为微软亚研视觉计算组负责人。
在微软亚研期间,汤晓鸥带领团队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三大顶会ICCV、CVPR、ECCV累计发表了60多篇论文。
离开微软亚研后,汤晓鸥加入了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室,担任主任和研究员。
另一边,汤晓鸥也没有放下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
经过对深度学习的多年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终于迎来丰收时期。
在2011~2013 年间,汤晓鸥团队在ICCV和CVPR上累计发表了14篇深度学习论文,而当时这两大会议在深度学习方面的论文总数不过29篇。
2014年11月,商汤科技正式成立,汤晓鸥团队中的50多名博士、博士后先后加入其中。除此之外,还有汤晓鸥微软亚研工作时期的同事杨帆。
杨帆于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刚毕业的他就加入了微软亚研创新工程组。当时,他主要负责视觉算法的产品转化工作。
在微软亚研9年的工作中,他曾参与Xbox、Kinect、Windows Hello、Bing图像搜索、视频编辑软件Movie Maker等数十项视觉新技术产品模块研发。
2014年,杨帆接受了汤晓鸥的邀请,成为商汤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在商汤科技的创始人团队中,徐立也是其中一员。
2007年,徐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8年,徐立获得比尔·盖茨亲自颁发的"微软学者奖学金",并得到在微软亚研实习的机会。
微软亚研院实习结束后,他曾先后在摩托罗拉研究院、欧姆龙研究所、联想研究院等计算机视觉基础研究机构进行访问、工作。
2010年,徐立决定放弃所有工作,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成像学。
博士期间,徐立经常在多媒体实验室进行学术研究,因此与汤晓鸥结缘。
2014年,他在同学邀请下参观了当时还未成立的商汤科技。一番考虑之后,徐立决定接受汤晓鸥的邀请,成为商汤科技的联合创始人、CEO。
人工智能兴起的大背景下,凭借强大的人才及技术优势,商汤科技快速走上技术商业化落地的正轨。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商汤科技带着 SenseAutoCabin智能车舱解决方案、SenseAuto Pilot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重磅亮相,超过50+OEM 、20000+观众深度体验。
据商汤科技预估,SenseAuto Pilot-P驾驶领航方案在 2022 年底到 2023 年初将搭载上量产车。
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之后,倪凯投身微软的怀抱。
彼时,倪凯参与了微软三维地图和HoloLens增强现实眼镜的研发项目。
除此之外,他还曾经是微软机器人项目组的成员,和知名的软件设计师George Chrysanthakopoulos 共同工作。
告别微软后,倪凯先后加入百度无人车项目、乐视汽车。正是这两个工作经历,使他得以从人工智能,以及汽车行业的角度审视当时方兴未艾的自动驾驶。
2017年,倪凯创立禾多科技。
倪凯曾向新智驾表示:"我更倾向于应该一步一步从 Level 3 开始往 Level 5 发展,这样在数据上会更有优势。"
倪凯把这个理念同样带入了禾多科技。
禾多科技提出 Level 3.5 级别的系统标准:研发一个准 Level 4 级别的系统,但在产品中降维为 Level 3 系统来使用。他们称之为Level 3.5 自动驾驶系统,这是禾多科技成立之初研发的核心目标。团队认为,这才是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打造的好产品。
倪凯曾如此评价禾多科技,"禾多科技是一家极具使命感的企业,我们希望以日复一日毫厘的不断积累,最终让中国的出行变得更高效、更安全,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自动驾驶带来的便捷。"
姜安是中科院自动化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主要是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
2003年博士毕业后,姜安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诺基亚。
2013年,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姜安因此成为微软移动的一名图像处理算法专家,从事信号处理、图像/视频处理、模式识别等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
姜安在微软移动工作仅一年时间,便迎来了大裁员,后者软件团队裁员高达90%以上。
怀着"老是给资本家打工,还不如我自己干"的愤懑,姜安与同事崔峰在2014年10月共同创立了中科慧眼。
巧合的是,崔峰不仅同样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博士毕业,职业路径也与姜安颇为相似。
崔峰先后在三星、诺基亚工作,随后来到微软移动担任图像处理算法专家及算法团队技术经理。
在创立中科慧眼之前,姜安和崔峰曾创业推出了两款围绕图像和视频相关的 App。由于缺乏资金推广又遭遇股灾,他们的创业项目发展坎坷。
股灾过后,他们发现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流量并不一定带来盈利,姜安和崔峰不得不另寻出路,
有了创业失败的前车之鉴,他们想做一款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同时"还能卖钱"。
姜安提到创立中科慧眼的原因时曾表示:"毕竟是老博士团队,有技术功底,可以做更好的事情。"
这个"更好的事情"便是 ADAS,而图像是他们的老本行。从手机 App 到双目 ADAS,姜安觉得两者的核心的依然是图像识别处理技术,技术原理基本上相通。
更重要的是,姜安发现 ADAS 是一个亿级别的市场。
中科慧眼在此背景下成立,姜安与崔峰分别担任CEO、CTO一职。
中科慧眼主要从事汽车自动驾驶双目感知系统及相关产品研发,在车载产品和立体视觉开发平台方面已推出多款产品。
目前,中科慧眼已获得近百项自动驾驶、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蔡锐本科至博士期间都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度过。博士毕业后,他曾在微软亚研担任主管研究员。
在此期间,蔡锐参与了微软当时的明星项目Hololens,主要负责通过深度摄像头对显示物体进行3D重建。
参加此项目的还有李志伟。
李志伟在微软亚研也担任主管研究员,主要研究立体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多媒体信号处理等领域。而在Hololens项目中,他主要负责视觉SLAM部分。
据蔡锐介绍,他们是国内唯二参加此项目的人员。
杨奎元是中国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博士,于2012年毕业后加入微软亚研。
他曾担任微软亚研研究员,参与了必应搜索、微软小冰实现图片识别与搜索功能的研发。
三位联合创始人在微软亚研工作均超过五年。2017年,他们集体离职,联合创立了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深动科技。
对于此事,蔡锐表示:"很可惜的是,微软亚研在自动驾驶领域并没有很多投入,而自动驾驶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想顺应这个趋势,就决定出来试一试。"
在选择公司发展方向时,蔡锐认为自动驾驶本质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不同国家的道路环境不同,而自动驾驶得以实现则需深入理解环境。
因此,深动科技围绕高精地图,提供以环境感知、高精地图构建以及高精定位为主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目前,深动科技已开发了自主代客泊车、智能感知、高精定位、高精地图四大核心产品。
微软汽车行业总经理桑贾伊·拉维曾表示:" 微软希望通过提供智能云、边缘、物联网和AI服务并帮助汽车公司建立和扩展自己的数字功能,释放潜力,从而为行业提供支持。"
离开微软后,曾经微软的门徒们似乎与其观念不谋而合。他们也正在通过各种路径,加速自动驾驶世界的到来。
成立23载,微软亚研等机构将中国顶级的部分人才汇集,又将科技萌芽的种子散播在中国各行业。
除了以上技术佼佼者之外,还有更多微软人正默然无声地推动着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昂头阔步。
多年后,当人们回忆起中国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时,微软人留下的点点踪迹将是其中的一笔浓墨重彩。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