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6
注:本文由知社学术圈编辑整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刘寄星文章。
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新闻,最近引爆微信朋友圈。不管是物理学家,还是文艺青年,想必都会被一波又一波的刷屏所震撼,不知道造就了多少十万加、百万加的微信热文。
当你打开这篇文章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知道,爱因斯坦100年前所预测的微弱得可以忽略不计的引力波,如今已经被后人所探测。全民狂热所散发出的强烈引力波,他老人家在另一重宇宙,想必也可以收到。稍微认真一点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这个划时代的伟大工作,昨天发表在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eity, APS)出版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不是Science,不是Nature,也不是人们所希望的科学通报 (英文版),是影响因子只有7.5的PRL。
不过,大多数的读者不会知道,PRL的前身,也就是APS所出版的Physical Review,曾经将爱因斯坦引力波预测的论文,拒稿!
这是一段拍案惊奇的尘封往事,八卦却又富有启示,对作者、编辑、评审乃至期刊皆是如此,更显现科学探索的曲折和艰辛,科研工作者的挣扎和惊喜,即使你大名鼎鼎如爱因斯坦。
匿名审稿人怎么刁难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怎么向编辑发飙?编辑怎么应付这个大权威?稿子的最终命运如何?当我们从引力波狂欢之中逐渐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想带你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把玩科学神秘的魅力,直面走下神坛、充满人性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被激怒了
让我们走进时间机器,乘着引力波,回到80年前。1936年6月1日, 美国物理学会Physical Review 编辑部收到爱因斯坦和他的助手罗森 (Nathan Rosen) 的一篇来稿。此前,他和这个罗森,已经在Physical Review发表过一篇论文,提出了爱因斯坦-罗森桥的概念,也就是如今广为人知的可以穿越时空的虫洞。
编辑部的记录如今还在,就是下面这个表格,第二行就是爱因斯坦和罗森的投稿记录:
这篇文稿的题目是什么呢?“Do Gravitational Waves Exist?”对的,你没有看错,在他预测引力波20年之后,爱因斯坦又写了这篇论文,引力波存在吗?
Physical Review将稿件送审。即使爱因斯坦的稿件,也要送审。审爱因斯坦的稿件,该是什么样的神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上面的图表显示,这个神秘的审稿人7月17日将审稿意见返回,满满十页的评论,认为稿件有严重问题,必须大修 :
7月23日, 编辑部负责稿件审理的明尼苏达大学Tate教授致函爱因斯坦:我谨将您和罗森博士投递本刊的稿件随同审稿意见一并寄回,希望能看到您回应审稿人的评论和批评:
“[I] would be glad to have [your] reaction to the various comments and criticisms the referee has made.”
(John Tate,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物理评论责任编辑)
Tate这封回信其实相当客气,不过爱因斯坦显然还是被激怒了。 他7月27日很不客气地回了一封德文信: 我和罗森将稿件寄给你们发表, 并未授权你在文章刊出之前拿给专家看。我也没有必要回答你那位匿名专家的错误评论,宁肯在别处发表这篇论文:
(爱因斯坦给Tate教授的回信)
这显然是史上最牛的作者回应,没有之一,直接把编辑给拒了。
收到爱因斯坦的来信,Tate教授7月30日给这位生气的巨人回信: 我对您将在别处发表论文表示遗憾。我以为您熟悉美国物理学会的出版规则,所有投稿Physical Review的文章都必须接受编委会的审查:
“I could not accept for publication in THE PHYSICAL REVIEW a paper which the author was unwilling I should show to our Editorial Board before publication.”
爱因斯坦此前在Physical Review已经发表过3篇论文,包括和罗森那篇著名的虫洞文章。但这一冲突之后,他和Physical Review从此一刀两断,再也没给Physical Review写过文章。科学巨人的脾气,看起来有时候还不小!
想知道Physical Review为什么拒稿这篇文章么? 引力波存在吗? 不存在! 这是爱因斯坦这篇文章的结论!
那么,这篇文章又是什么命运呢? 改投其他期刊呗。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和咱们今天这些攒论文的学者,也没有什么区别。他转手就将论文投给了 the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并很快原文接受,不需修改,爱因斯坦嘛,还不是指哪打哪。
可是,那引力波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就此,爱因斯坦的新助手英费尔德 (Leopold Infeld) 有一个很生动的回忆。当时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已经安排好要做一个讲座,就是报告他这个引力波不存在的新发现。可是就在报告的前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犯了错误,一时却又没有找到解法。大家可以想象他的窘境。在报告结束的时候,他说:
“If you ask me whether there are gravitational waves or not, I must answer that I do not know. But it is a highly interesting problem.”
哐当,简直是巨人走下神坛啊! 这不是咱报告中遇到回答不了的问题的标准答案么?
这么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错误的文章?让我们看看最终发表在1937年1月的论文:
咦,题目已经改成了“论引力波”。结论呢? 让我们看摘要:
“After encountering relationships which cast doubt on the existence of rigorous solutions for undulatory gravitational fields... It turns out the rigorous solution exist...”
也就是说,经过怀疑之后,引力波还是存在的!此外,文章还加了一段爱因斯坦的注释:因罗森前往俄国,本文的第二部分由我作了大的改动。我们先前错误地解释了所得公式的结果。在此感谢我的同事罗伯逊教授 (Howard Robertson) 在澄清原来错误上给予的协助。
(普林斯顿大学罗伯逊教授)
原来,1936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急匆匆地给 the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编辑写信,解释说因为错误,文章需要根本性的修改!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爱因斯坦改头换面之后的正确文章。巨人也有犯错的时候!
故事是这样的。罗森去苏联后,英费尔德成为爱因斯坦的新助手,而他和普林斯顿的罗伯逊教授是好朋友。罗伯逊告诉英费尔德他根本不相信爱因斯坦和罗森的结果,并给英费尔德详细指出了其中的错误和解决方案。英费尔德回去进一步说服了爱因斯坦,使他认识到原先的结论是错的,事实上他的理论的确指向引力波的存在。于是爱因斯坦在文章校样上做出重大修改。好险啊!
爱因斯坦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错误和相应的解法,在Physical Review那10页的评审报告里面都可以找到。爱因斯坦和咱也一样,根本就不看拒稿报告!
审稿人居然是他?
事实证明,爱因斯坦向Physical Review投的那篇文稿确实是错误的。多亏了一位坚持原则的Tate教授,面对一位生气的大权威,毅然拒稿,没有把爱因斯坦错误的论文登出来,保持了刊物的尊严和爱因斯坦的荣誉。也要感谢那位匿名审稿人的严肃认真,用十页篇幅的详细报告,指出了文章的错误。那么,谁是这位可敬的审稿人呢?
Physical Review匿名审稿,他的名字69年来一直不为人所知,静静地埋没在APS如山的故纸堆中。直到2005年,Physical Review编辑部把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原稿从地下室搬出来,重见天日,人们才翻出了当年的稿件登记簿。在登记爱因斯坦那篇来稿的审稿人一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手写的熟悉的名字:Howard P. Robertson。爱因斯坦曾轻蔑地认为其评审意见不值一顾的人,原来就是罗伯逊!
让我们再乘着引力波,穿越虫洞,回到今世。这段拍案惊奇的尘封往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从中吸取点应有的养分,笔者在此不做说教。
不过,爱因斯坦极少像面对Physical Review拒稿这样,让他的自尊和骄傲影响自己的科学工作。英费尔德和爱因斯坦合作写书的时候,曾和爱因斯坦说:我得非常小心谨慎,因为我的名字将印在上面。
爱因斯坦哈哈大笑:我也写过错误的文章。
“You don’t need to be so careful about this. There are incorrect papers under my name too.”
让我们用发表在PRL上的引力波探测论文,向爱因斯坦致敬!
与大伙共勉。
【参考文献】
[1]. 刘寄星. 爱因斯坦和同行审稿制度的一次冲突, 《物理》, 2005, 34(07): 487-490.
[2]. Physics Today 58(9), 43(2005); doi: 10.1063/1.2117822
注:本文是知社以“爱因斯坦被《物理评论》拒稿的尘封往事”为题,转发最初发表于《物理》2005年第7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刘寄星老师所撰写的“爱因斯坦和同行审稿制度的一次冲突”一文,并做了少许改动,增加了一些背景资料,文章可看这里:爱因斯坦被《物理评论》拒稿的尘封往事
【作者介绍】知社学术圈,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分享学术信息,整合学术资源,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