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5
上个月的时候,雷锋网给大家介绍了一把剃须刀。你可能会想,剃须刀有什么好介绍的?但这把叫做Skarp Razor的剃须刀可不是一般的剃须刀,而是全世界第一把激光剃须刀...
据说就是介个样子。
故事开场
这把剃须刀牛逼的地方在于不用刀片,而是用激光来剃胡子——看到图片上面刀刃的地方有一条淡淡的红线没?那就是激光了。按官方的说法,这是全世界第一款能将激光技术用于日常剃须的产品!
官方还说了,用这把剃须刀无需水和剃须膏的滋润,直接拿起来就可以用。由于用激光替代刀片,所以你也不必一直购买刀片,而激光的使用寿命据说可以达到5万小时,也就是说,哪怕你每天花一个小时刮几回胡子,你还是可以把这把剃须刀传给你的孙子。这把电池使用一节5号电池,由于使用低功率激光和不接触皮肤,剃须刀也不会对眼睛和皮肤产生伤害和副作用。
简直就是逆天的黑科技啊。
所以,当这款产品在Kickstarter上市后,仅仅几个小时就达成了最初的16万美元的众筹目标,然后这个数字奔着100万就去了,接着是200万,300万,到了10月12号的时候已经超过400万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在10月12号,这个项目突然被Kiskstarter下架了...
从Kickstarter的消息看,Skarp的下架是因为Skarp违反了Kickstarter从2012年就开始执行的一条政策,这条政策叫做:“任何在Kickstarter上众筹的产品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工作的原型”。
Skarp在10月8号更新了一个用原型刮毛的视频。坦率来讲,这个视频显示出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相信很多看了视频心中长草的人立马就解毒了。嗯,Kickstarter想必也是这么想的,估计他们周末结束第一天回到办公室开了个会,然后就把项目给下掉了。
俗话说得好,死了张屠户,也不吃带毛猪啊。所以Skarp就跑到Kickstarter的竞争对手indiegogo去了。到现在为止,Skarp已经吸引了2333名支持者的38万多美元的融资。(为什么我看到支持者的数量就想笑呢...)
以上就是Skarp的故事。不过,我们要八的事儿才刚刚开始......
Skarp的专利是怎么回事?
Skarp刚开始在Kickstarter众筹的时候,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留言表示,你这个东西好炫酷啊,但是激光剃须真的没问题吗?然后就有人出来说了:他们家是有专利的,你们怕啥?
锋哥决定先来八一八这个专利。
Skarp的公司创始人叫做Morgan Gustavsson,专注激光美容30年,据说还是IPL技术的发明者和专利持有人,目前这一技术仍然被广泛应用在美容、脱毛等领域。不知道什么叫IPL?你可以问下你们家妹子去,目前市面上凡是名字类似“冰点脱毛”或者类似“光子”、“蓝宝石”、“光谱”等等的都是IPL,原理是拿特定波长的高强度脉冲光波进行照射,毛发在吸收了热量后会停止生长和脱落,从而达到脱毛的目的。
没有妹子?如果不会用搜索引擎那我也只能帮你到这里了(百度百科就算了...)。
等等!这不是激光剃须刀么?和IPL有什么关系?
嗯,项目介绍上还说了,Morgan从2001年开始有激光剃须刀的想法,但当时技术条件无法实现这一点。然后他一直研究了差不多十年,直到2009年,终于实现了技术突破,他发现有某种波长的光束可以切割任何颜色的毛发(怎么听起来还是IPL)
然后2013年,另一个项目联合创始人、激光工程师Paul Binun加入了项目,Morgan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找到了知音,仿佛手机遇到了充电器,方便面遇到了开水,唐僧遇到了孙悟空。于是在今年8月,他们决定成立一家叫做Skarp的公司,然后很快在众筹网站上推出了这款产品。
由此可推论,这款产品“激光”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来自于Paul Binun,不然从09年就有了突破,为啥要等到现在才推出产品啊。所谓的IPL专利,更多的是拿来充门面。
至于IPL脱毛要涂冷凝剂、效果不理想还疼的事儿就不多说了,大家自行搜索去~
谁最先提Skarp是个大忽悠的?
最早收到关注的质疑是在10月1号,有网友在Reddit上发帖表达对Skarp的质疑,他的质疑主要观点如下:
如果说某种波长的光波可以分解毛发,那么我们平时都沐浴在包含各种波长的太阳光下,我们的头发不是掉光了吗?这是伪科学吧?
关于模型:从图片看,这个原型很像是一个塑料刀片加上一个LED也,说好的“铝制模型+激光”呢?而且从图片和视频看,这好像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啊?
好吧我们说说视频吧,根本没有红色的激光,只有一条非常细的灰色线,在45秒里只割掉了你前爪上的3根毛真的大丈夫?反正我想想就觉得挺可怕的。
于是该网友得出结论:你这个原型根本没法用。这个帖子在Reddit上迅速被顶了一百多次。正是因为网友们的质疑引起了Kickstarter的重视,最终导致了项目在Kickstarter的下架。
在被下架后,Skarp做了什么?
在上个星期注意到这一事件后,硅谷锋向标向Skarp团队发去邮件,主要问了几个问题:Kickstarter下架后Skarp做了哪些工作?您能和我讲解一下IPL专利和这个产品之间的联系吗?你们两个星期的众筹期是不是短了一点,为什么这么短?有不少质疑说你们这个Prototype不Work,你们有何改进?等等。
但Skarp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正面的回答,只是讲述了上线和被下线的始末:
“我们希望告诉您的是,Kickstarter根本没有给我们任何回应,我们所知道的信息并不比您多。我们的项目顺利上线,那时候一点问题没有,一个星期后,Kickstarter的人希望我们更新多一些讲解资料,然后我们照办了。Kickstarter还告诉我们,更新后的资料非常棒。然后Kickstarter问我们,有没有切割白色头发的Demo,我们也照着贴了——接下来没有任何提示,我们项目就被叫停了——因为我们给用户的最终产品和Demo里的不一样。看起来Kickstarter有他们的考虑,我们只能尊重他们的权利。”
“至于Indiegogo,那可真是棒极了,目前为止我们合作愉快。我们很高兴Indiegogo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那些被Kickstarter伤了心的支持者们能够重新回来支持我们。”
对于2个星期的众筹期是否过短,Skarp只是表示,在众筹结束后,他们将通过Indiegogo的InDemand模式继续进行销售。到目前为止,Skarp在Indiegogo上众筹金额接近39万美元,大概相当于在Kickstarter叫停时400万美元的1/10,看起来Kickstarter下架还是对Skarp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被Kickstarter下架,为什么又能再次在indiegogo上架?
雷锋网和硅谷锋向标之前曾经帮国内一些团队进行过海外众筹,在众筹平台的选择上,我们一般推荐的是Indiegogo,原因包括:
1)Indiegogo对硬件项目的重视程度高于Kickstarter,而且同在湾区,能有比较好的沟通;
2)Kickstarter对项目的审核更严格,包括项目的首发性、原型可用性等,相比之下在Indiegogo的项目更容易被审核通过;
3)从项目主体和后续的支付流程等方面看,Indiegogo也更有利于中国团队操作;
4)二者的用户数量、影响力略有差距但并不是太大。
关于项目在indiegogo的上架相关事宜,硅谷锋向标也给Indiegogo的Ben去函询问相关情况,但目前并未得到回复。但有一点:两个平台的规则不同,同样的素材和内容,可能会在更严格的Kickstarter上被禁,但目前Indiegogo并未对具有争议性的Skarp进行下架处理,说明目前Skarp仍然是符合Indiegogo的规定,或者说Indiegogo并未像Kickstarter所说的一样,“有充足证据表明你违反了我们的规定”。
不平静的Indiegogo众筹
在Skarp转战Indiegogo后,有一部分支持者仍然重新支持了这一项目,但也有不少质疑者来到Indiegogo,在项目的留言栏里也成为了双方交火的战场。
目前Indiegogo显示该项目有702条留言,但实际要多于此——锋哥从三天前开始关注这个留言板,每天都有数十条到上百条的留言,但显示的数量增长却低于这个数,锋哥可以想到的唯一解释是,有人在删留言。
众多留言大概可以分为两派:以网友@Otaku Kani为首的支持派和网友@Lionel Vort @Brenard Bornell、@Noface等的质疑派。例如@Brenard Bornel就呼吁,如果在Indiegogo支持的用户可以申请退款,但会有时间上的限制:
而@Otaku Kani则是发表了一百多条说Skarp如何好的回复(比如下面这一条),这一定是真爱(但是你在呼吁大家赶快购买的时候难道不知道Skarp会启动InDemand么)......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发起方Skarp并没有在这里积极回复,偶尔回复的也是“我们会做到”之类的鸡汤回复。
还有很多回复不一一摘录了,锋哥只想说一句,这里的撕逼和网易跟帖一样精彩。
谁是赢家?
没有赢家。
对于Skarp来说,在Kickstarter下架使其声誉受到影响,网友之后的争论也让这一事件继续激化。Skarp选择2周的众筹周期,有可能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但事情已经发生,从在Indiegogo上的众筹金额不理想,也说明了这一点。
对Indiegogo来说,接下Skarp更像是一次冒险。首先,这一项目本身充满争议,如果这一项目最终被认为是忽悠,对于Indiegogo来说会有声誉的损失;其次,项目众筹金额与之前在Kickstarter众筹金额相差过大,容易让其他团队在评估kickstarter和indiegogo这两个平台时认为indiegogo上的用户数量和质量都要差很多。
后记
相比起前两年许多创业团队通过众筹平台获取资金支持,众筹越来越成为创业团队做PR的渠道。为获取最好的PR效果,一些夸大其词和刷单刷评论的现象已经逐步显现,但直到Skarp在Kickstarter下架和Indiegogo上“再战江湖”的表现,更暴露出了这个行业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虽说众筹项目延期乃至失败是常有的事,但这并不能成为越来越多鱼龙混杂的项目在众筹平台上肆虐的理由。大众往往对产品和相关技术缺乏了解,如Skarp这样被质疑的项目,质疑派贴出了很多相关技术流分析以及引用链接,但对大众来说缺乏直接效果。
或许该是重新研究众筹的时候了。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