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AI+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港科大教授权龙:计算机视觉下一步将走向三维重建 | CCF-GAIR 2018

作者:刘伟
2018/07/02 14:33

港科大教授权龙:计算机视觉下一步将走向三维重建 | CCF-GAIR 2018

雷锋网按:2018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在深圳召开,峰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得到了宝安区政府的大力指导,是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术界、工业界及投资界三大领域的顶级交流盛会,旨在打造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实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台。

CCF-GAIR 2018 延续前两届的“顶尖”阵容,提供1个主会场和11个专场(仿生机器人,机器人行业应用,计算机视觉,智能安全,金融科技,智能驾驶,NLP,AI+,AI芯片,IoT,投资人)的丰富平台,意欲给三界参会者从产学研多个维度,呈现出更富前瞻性与落地性相结合的会议内容与现场体验。

大会第二天的计算机视觉专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ICCV 2011主席,IEEE Fellow权龙教授作为开场嘉宾,发表题为“计算机视觉, 识别与三维重建”的精彩演讲,点燃了现场气氛。

权龙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计算机视觉的基础、计算机视觉的变迁与发展,以及计算机视觉最新的进展。

他谈到,当下因为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变得非常火热,计算机视觉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领域,也变得异常火热。

不过目前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识别”,“识别”只是计算机视觉的一部分。如果要去做一些交互和感知,必须先恢复三维,所以在识别的基础上,下一个层次必须走向“三维重建”。

针对这个领域,权龙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做了诸多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 4 月份,他们拿下了两个计算机视觉榜单的全球第一。

当然,目前在深度学习推动下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还有很多不足和挑战,需要更多业内研究者不断去探索,特别是在卷积神经网络在高维度空间的理论理解与解释。

以下是权龙教授的演讲全文,雷锋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与编辑:

感谢大会主办方的邀请,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计算机视觉中的识别和三维重建问题。

我今天的演讲分为三部分:首先讲一下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然后介绍它的变迁与发展,最后再谈谈它的最新进展。

计算机视觉的源起

什么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让计算机去看、去听和去读。图像、语音和文字的理解,这三大部分基本构成了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而在人工智能的这些领域中,视觉又是核心。大家知道,视觉占人类所有感官输入的80%,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感知。如果说人工智能是一场革命,那么它将发轫于计算机视觉,而非别的领域。

2012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在标题中称之为“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这一年看似平凡,却发生了很多事情。2012年,在一个叫CVPR的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上发生了一件看似重要,但也不那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一个叫ImageNet的比赛,它把图像识别准确率从75%提高到了85%,引发了一系列(人工智能)热浪。

再把时间回溯到1998年,当年有了卷积神经网络,它是今天所有卷积神经网络的鼻祖模型。它有几个特点,首先它输入的图像比较小,只有32*32pixel;其次它没有GPU,这正是它计算力比较弱的原因。

2012年,卷积神经网络复活,我们称之为AlexNet。和上一阶段相比,它的内部结构基本一模一样,变化非常小,但输入的尺寸不一样。1998年的模型,输入尺寸为32*32pixel,且只有一个通道。新的模型输入尺寸已经扩大到了224*224pixel,而且有三个通道。最关键的是里面有了GPU,它当时训练时用了两块GPU。

从1998年到2012年,中间经历了10多年,卷积神经网络的架构还是一样的,那么它内部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两点非常重要:一、英伟达研发了GPU,GPU最早是为游戏而不是人工智能诞生的;二、华人学者、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创建了ImageNet,她把几百万张照片发到网络上并发动群众做了标注。

6年后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2012年训练AlexNet模型需要使用两块GPU,花费6天时间;今天做同样的事情只需要一块DGX-2,十几分钟就能搞定。

再看看学术会议。CVPR以前是一个一般的学术会议,只有几百人参与。今年,我们刚从盐城湖回来,参会群众规模已经达到了6500人,基本实现了10倍增长。我们有幸将于2022年在新奥尔良组织这个会议。相信到时候将有上万人参加,我们需要担忧的是哪里能找到可容纳这么多人的场地。

什么是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的本质是对图像进行理解。“理解”这个词没有准确的定义,事实上计算机无法做到“理解”,只能做到认知。计算机视觉的终极目的就是达到认知。我们研究计算机视觉的目的是得到视觉特征,有了视觉特征才能开展一系列的工作。

为什么视觉特征如此重要?在语音识别领域,语音的特征已经定义得非常清晰——音素。但如果我们拿来一个图像,问它最重要的视觉特征是什么,答案并不明确。大家知道图像包含像素,但像素并不是真正的特征。像素只是一个数字化的载体,将图像进行了数字化的表述。计算机视觉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找行之有效的视觉特征。

计算机视觉包含两个基本应用——识别和重建。它们的英文单词都以“re”做前缀,说明这是一个反向的问题。

计算机视觉发展简史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历史。上世纪70/80年代,计算机视觉有了最初的发展。那个年代,基本所有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都以Marr的primal sketches为理论依据。它的可计算数学模型都是以edges为主的边缘提取。有了edge之后,再把它高层化后的线段元做简单的统计分类或者三维重建。Edge在数学上是很好定义的,我们定义了很多优化准则后,这个研究方向就到头了。

90年代到2000年,行业内有一些变化,大家从edge回过头来研究几何问题。几何就是三维重建,一维的edges不适合做计算。几何最本质的元素是点,它是二维的,更内在。这推动了很多研究工作以点为基础展开,对点做描述,也就是feature descriptors。这对推动计算机视觉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从识别方面来看,有了feature descriptors就可以把很多东西变成矢量的无序集合,然后再去做统计。当时最成功的是三维重建,所谓成功也只是把一些点从二维变成三维,没有真正语义上的描述。这是1990-2000年间的发展。

2012年开始,我称之为CNN时代。这时候视觉领域开始发生变化,从特征到识别算法基本都被CNN一统。CNN现在已经很强大了,基本所有计算机视觉论文都会提到它。CNN的好处在于,它是端到端的,比较容易实现。

给大家讲一个趣闻,90年代计算机视觉如日中天的时候,卷积神经网络还沉浸在痛苦中无人理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领域的人都忽视它。

2012年,AlexNet在重要会议上只能参加一些边缘比赛,不能进入主会场。那个年代,如果你的论文中提到CNN,估计会直接被拒;但今天你的论文如果不提CNN,就非常难入围。

今天计算机视觉中的识别技术基本是端到端的,从1998年的LeNet到2012年的AlexNet,再到2016年ResNet。目前ResNet已经非常成熟,谷歌给出了开源标准ResNet50,只需要把数据丢进去训练即可。

今天,如果你能清晰地定义问题,做好数据标定,这个问题基本就解决了。哪怕找一个高中生把它输入Net也能得到非常好的结果。让计算机学习图片之后,再给它展示一张它之前没见过的图片,一般它也能识别出来,水平基本与人类一致,甚至高于人类。因为人类有时会不小心犯错,但机器记忆或学会了之后便不会犯错。这些成果都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取得的。

但也不能忘记,这种东西有很大的局限,它并不是真的很聪明,只是记住了很多样本。你也可以说它很蠢,因为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切取决于你的标准,如果你把一个东西标注成cat,它就认为这是一只猫,明天你再把它标注成dog,它就认为这是一条狗。所以它并没有真正理解,只是在做简单的统计分类。人类可以把狼和狗归为同类,也可以把萨摩耶和白狼区分,这些都是主观的,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问题。我们如何定义,机器就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它本质上没有自己的认知。

卷积神经网络能够识别图像只是表象,我们应该回归本质——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是对视觉特征的寻求和探索。CNN本质上是重新学习和定义了我们以前寻找的视觉特征。以前的视觉特征是手工定义的,维数不会太高,有几十、几百就已经比较高了,毕竟人类能力有限。卷积神经网络学习的视觉特征维数更多,动辄上百万,而且是有结构的。

下一步将走向三维重建

现在每个人都在研究识别,但识别只是计算机视觉的一部分。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视觉要超越识别,感知三维环境。我们活在三维空间里,要做到交互和感知,就必须将世界恢复到三维。所以,在识别的基础上,计算机视觉下一步必须走向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中包含深度、视差和重建三个概念,它们基本等价。使用哪个词汇取决你处在哪个群体。

人类有两只眼睛,通过两只眼睛才能得到有深度的三维信息。当然,通过一只移动的眼睛,也可以获得有深度的信息。

获取深度信息的挑战很大,它本质上是一个三角测量问题。第一步需要将两幅图像或两只眼睛感知到的东西进行匹配,也就是识别。这里的“识别”和前面有所不同,前面提到的是有标注情况下的识别,这里的“识别”是两幅图像之间的识别,没有数据库。它不仅要识别物体,还要识别每一个像素,所以对计算量要求非常高。

双目视觉非常重要,哺乳动物都有双目视觉,而且智商越高,双目视线重叠的区域越大。马的眼睛是往两边看的,这并不代表它没有双目视觉,只是双目视线重叠的范围比较小。鱼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现代三维视觉是由三维重建所定义的。CNN诞生之前,它的主要动力源于几何,因为它的定义相对清晰。

计算机视觉中的三维重建包含三大问题:一、位置。假如我给出一张照片,计算机视觉要知道这张照片是在什么位置拍的。二、多目。通过多目的视差获取三维信息,识别每一个像素并进行匹配,进行三维重建。三、语义识别。完成几何三维重建后,要对这个三维信息进行语义识别,这是重建的最终目的。

2012年之前,计算机视觉中的三维视觉已经得到了显著发展,那么新的深度学习对它有哪些启发呢?三维视觉本质上也是一个“识别”的问题,深度学习让它在识别方面得到了强化。视觉中的特征非常重要,以前的几何做法一般是用手工特征。CNN的重要之处不在于它能识别一只猫或一条狗,而在于它学会了很多视觉特征,我们可以拿这些特征做图像之间的识别和匹配。

识别方面,现在我们面临比过去更大的挑战,因为现在的数据量比以前更多。以前是几十幅、上百幅,现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幅。这就涉及到计算机规模化的问题,规模化意味着分布式,这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前面提到双目和多目视觉,这个领域也有很多发展。以前是传统的方法,现在所有stereo方法都可以重新回到卷积神经网络的框架下。它的卷积不是简单的在图像里,而是在更高维的视差空间进行的。这个领域发展得非常快。

Altizure三维重建开放云平台

下面宣传下我们做的工作。我在科大的团队创立了一家公司altizure,我认为我们的三维重建做的最出色。Altizure是一个公共云平台,大家可以用手机或无人机拍照然后上传,就可以自动得到一个三维模型。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把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全部三维复现。我们生活在三维的环境里,所以要把所有东西全部恢复到三维。

今天的世界是数据为王,我们通过这个开放平台收集了很多数据,并进行标注。有了这样一个平台,今后的算法会越来越强大。

我们研究的领域现在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团队今年4月份在两个重要榜单上名列第一,一个是三维点云,另一个是场景识别。

 计算机视觉的机遇与挑战

深度学习浪潮下,计算机视觉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UCLA一位做统计的教授认为,现在的深度学习跟以前差不多,只是模拟了一个曲线或曲面,只是维度更高一些。另外一个学者Piekniewski也提出了质疑。2012年时AlexNet有6000个参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学习比它多1000倍的参数,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能力提升了1000倍?其实不是,我们的改进仍然是非常边缘的。

我的观点是,毫无疑问,CNN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但关于它我们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CNN处理的是非常高维的数据,以前几十、几百个维度就已经高不可攀了,但今天是几百万、几千万个维度。高处不胜寒,即便研究数学的人也不太清楚中间发生了什么。这些还需要一段时间去理解。

再来说说“理解”这个词,其实我们也不很清楚什么样才叫做理解。如果要做到真正理解,就要对世界和环境进行有结构、有逻辑的描述,但我们现在没有任何结构,完全是由数据带动,只有输入和输出。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早在80年代人工智能就很火,我研究生第一志愿报的就是人工智能。当时并不理解人工智能是什么,后来才慢慢明白,世上本无人工智能,只有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我们必须肯定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尤其硬件领域的发展非常可观。GPU已经在手机、电脑中普及,使得我们拥有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前相机是摄影师才有的,现在人手一台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拍照。甚至还有了无人机,可以从天上拍照。

我们非常荣幸能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工作,这个领域发展很快,在中国大地上也很有前景。举两个例子:一、旷视在人脸和物的识别方面世界领先,类似的公司在中国还有很多;二、Altizure三维重建视觉平台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广义的人工智能来说,我不认为它有多大的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存在真正的进步。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港科大教授权龙:计算机视觉下一步将走向三维重建 | CCF-GAIR 2018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