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里,香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行动可以说是“全军出击”,一口气祭出七大举措,力争开拓智慧银行新纪元,雷锋网AI金融评论也曾多次报道相关政策的动向。最近,在香港Finwise金融科技峰会上,香港毕马威首席信息官Adam Stuckert、ANX国际集团执行董事Jason Dehni、香港数码港公共使命总监湛家扬和香港恒生管理学院校长何顺文也就相关话题展开了圆桌讨论——事务所看行业风向,学院派看公共教育,创新社群看初创企业,业界人士们究竟是如何看待香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表现的?
“过去连很多CIO都以为区块链就是加密货币”
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金管局”)其实在2017年就和新加坡方面合作过区块驱动的项目,之后香港政府宣布计划创建一个基于区块链的贸易融资系统来作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此前亦有消息称,香港预计在本月上线一个区块链支持的贸易融资平台,将包括汇丰和渣打在内的21家银行连接起来。不过香港当局对ICO及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态度相对谨慎,从2017年9月到现在已经多次发出公开警告。
“过去一年到半年时间里,很多CIO都觉得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是同一种事物,后来很多人才知道,前者是底层技术、后者是应用的区别。”同为CIO的Adam Stuckert认为,香港确实可以运用区块链平台,做代币,实现点对点交易等等,但不是说所有企业都得去追逐区块链。“有些是大企业财团在背后支撑,很多机构融合在一起,共同寻求新的机遇。”
Jason Dehni称“技术创新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特性,是可以改变商业模式的。一年前还有人在说怎么样去改进区块链网络的问题,现在大家已经在说区块链结合人工智能的运用了。”
他进一步提到了企业如何转变思维拥抱新技术的问题:“区块链是个技术平台,很有潜力,可以把智能合约、机器学习这些用上,去改变人们的用户体验,降低业务成本,接触更多客户。很多企业觉得这是操作模式的转变,不一定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区块链还可以提供资金流动性的便利,比如地产这种行业,需要和多方收取费用,区块链技术是不是可以减少中间的转接,变成更直接的交易?新加坡、中国内地和东欧这些地区对区块链的关注度比香港高了不少,中国内地是区块链初创企业最多的地方。”
湛家扬表示,“香港有一件事情是做对了。很多大学都有金融科技的相关学位和课程,但你需要一个契机去启发学生对编程对数据统计感兴趣。例如学校可以跟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比赛和奖金的方式去激励学生。其次是实习,但这个实习过程实际上是在做创业,让学生去感受区块链初创企业是怎样运行和发展的。”
留住人才和公共教育的双管齐下
在谈论区块链时,Jason Dehni也指出了行业人才留港难的问题:
香港很多优秀的学生是真的留下了,还是流失去别的地方了?他们会觉得香港真的有竞争力吗?能建立自己的事业吗?“去哪个大城市都可以过得很好,我为什么要留在香港?”我认为香港真正缺乏的是一个平台,技术人才并不想留在这儿。香港最大的优势就是国际化,我在香港工作过,也觉得香港确实很好,希望这些年轻人也回来,为这里的金融科技生态努力。
湛家扬则指出人才和市场需求的对应:“学术研究上,香港的表现已经做得不错了,全球排名前百的学校我们有五个。香港政府也有人才引进计划,对这个领域的新公司也有优惠政策。我们确实也有创业孵化器,也从耶鲁斯坦福这些地方找了很多优秀学生;想创业的年轻人,我们也有项目给到他们,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生态系统去支撑(长远的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的人才缺口是真的很大,像中国内地就是很大的市场——市场不是问题,但我担心的是,这些人才能不能真的解决到市场痛点。”
何顺文表示,香港在区块链的人才培养环节仍然需要努力跟上,政府其实可以做得更多,吸引更多技术专才来港,推动整体市场发展向上。不光是区块链,AI、大数据这些项目都应该有所引进。
值得一提的是,他强调公共教育改变民众观念:
我们不希望科技仅仅是技术——金融科技,本质上是科技的一种应用,要与人文进行结合。比如说到快捷支付,学生都害怕移动支付会泄露隐私,担心数据安全问题。因此我认为教育不光是培训,公共教育的意义更重要,让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数据保护。得在整个社会的方向去看,比如两分钟向普通人介绍为什么要关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还有你怎么用这个新科技解决人们需求,创造经济和社会的价值。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注意到,香港投资推广署去年就特地举办过金融科技教育周,期间香港大学上线Fintech在线课程,着眼于基础知识和重要领域的了解;香港中文大学等多间高校也各自举行金融科技讲座,开办相关课程,当局也与高校联手开展编程比赛以激励学生加入专业领域。
新加坡的“珠玉在前”
在国家重点扶持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情况下,香港能迎来多少机遇?湛家扬指出,金融方面香港是很领先,但是科技是香港欠缺的一个短板;其实不应该把智能合约这些新技术当成威胁,应该利用好了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Adam Stuckert就认为,政策扶持能充分发挥香港的“连接点”功能。
Jason Dehni则将香港与其他城市作比较:“我认为香港已经是二级金融科技中心了,像北京、东京、纽约这些城市是有着大规模的比较完整的系统在支撑,而香港是多方因素交融而成的中心。可是现在这种优势不复存在了,项目有很多细节,却没看到执行,得思考怎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去招募更多的人才。我认为香港真正缺乏的是一个平台,技术人才并不想留在这儿。或许通过强调市场的延展性,结合区域内其他重点城市,香港也可以慢慢转型成一个区块链中心。比如新加坡,过去可能不算是金融中心,但现在是了,因为他们更具有主动性,攻击性。香港应该跟北京学学,(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和洛杉矶大湾区做竞争。”
何顺文表示,香港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多落后的地方,但也不是没有优势,比如开放的市场和成熟的法治体系:“中国内地这些企业真的很多,难以分辨真假。在香港,虽然(进度)会有点慢,但是大家会更加谨慎,商业道德和彼此间的信任程度可能会更高。”
而无论是区块链、智能合约这些新事物,还是金融服务的哪个分支,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的需求是什么:“像在东京、纽约这些城市,你会发现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很便捷——其实香港是有很多机会的,只是没有抓住而已,要看看技术所产生的价值和机遇。要知道,在德勤的报告里,金融中心的排名香港总是排第三,但金融科技中心的排名里,香港只能排到第六。”(雷锋网AI金融评论注:德勤2016年的调研报告称,香港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里排名第五。)
香港的发展步伐,新加坡或许能够提供一个不错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还同为“亚洲四小龙”,但在德勤两年前的金融科技报告中,这个国家超过了纽约,被认为是全球第二的金融科技中心。
新加坡在2018年上半年的金融科技投资稳定增加。图片来源:毕马威
新加坡的金融科技发展,无疑与当局的积极态度有关。新加坡在2016年实施监管沙盒,成为亚洲首个施行该体系的国家;随后相继与各国金融机构签署备忘录;政府更是计划在2020年前投入1.58亿美元以扶持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并协助传统金融业转型。
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人口众多,宏观经济状况与中国内地类似,华人数量巨大,东南亚被很多金融科技企业(尤其是来自中国内地的)视作未来增长的重点区域,新加坡也同样受益于这一波业务扩张的东风。
监管态度:“开明、周全、不失谨慎”
对香港当局的监管尺度,何顺文认为过去几年里香港的监管态度是越来越积极的,很有先见之明。
Adam Stuckert表示,香港过去两三年的进展是不错的,包括科技发展,新的商业模式,“解决客户需要的时候,监管人员也给我们一个管控风险的方式,但也会削减很多投资发展机会,监管者可以慢慢改变这些文化,这些障碍都是可以逾越的。”
Jason Dehni认为要更加周全:“我觉得监管人员确实需要提升,虽然已经很积极配合,态度上算是开明谨慎,但我们要建立的是金融科技中心,利益相关者太多了。要知道创新走得总比监管快,但香港的监管层是明白自己的创新需求是什么样的。监管者要尽可能周全,不光是创新,要确保整个市场都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做沙盒就是因为有很多因素都需要考虑。”
湛家扬则表示,区块链、大数据这些新技术应该去配合监管层的操作,“很多人觉得监管就是来阻止事情的发生。但你向前看的话,新东西出来是会影响到很多东西,包括投资者的信心,所以监管者保守一点很正常。你看像支付牌照香港也发了13个,还有虚拟银行和开放API,沙盒实验也都在做——其实香港的监管已经很开放了,环境会越来越好,缺的是创新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