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业界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资本大鳄的“围剿”下,创投新星如何“以小博大”?| CCF-GAIR 2017

作者:李雨晨
2017/07/10 23:45

2017年7月8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第二届CCF-GAIR 2017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进入第二天的议程。下午的AI创投专场举行了主题为“新锐创投机构的弯道超车”的圆桌论坛。

在复星昆仲投资高级总监刘思齐的主持下,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李潇,云启资本执行董事陈昱,合创资本副总裁林恩峰,沸点资本创始合伙人于光东,源码资本投资部执行董事常凯斯等人参与了圆桌讨论。几位投资人讲述了新锐投资机构在老牌资本的竞争压力下该如何扬长避短,在资本力量不足的背景下如何发挥自身在技术、产品方面的投资经验,实现“弯道超车”。

雷锋网了解到,谈及“如何筛选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有效规避投资风险”等话题时,于光东等有创业或产品背景的投资人表示,要投资那些自己了解的行业,要和创业者“同频”,在投资项目的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的资源进行扶持和培养,即“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资本大鳄的“围剿”下,创投新星如何“以小博大”?| CCF-GAIR 2017

从左至右为复星昆仲投资高级总监刘思齐、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李潇、云启资本执行董事陈昱、合创资本副总裁林恩峰、沸点资本创始合伙人于光东、源码资本投资部执行董事常凯斯

刘思齐:有一些著名的机构在AI领域的投资是很早的,有的是2011年或者2012年就已经在这个领域关注了。可是我们现在台上有一些新锐的投资机构是2016年才成立的,所以我想问一下台上诸位嘉宾,相比于老牌的机构,新锐机构有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在AI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李潇:很多人说投资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好,因为没有累积效应,好像老师傅做了很长时间,以为积累了很多经验,到后来出现一个新人也能投出很多很好的项目。但是它的商业模式里面有很好的一点是,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细分市场,可以投到非常好的标的。所以我不太认为今天要提“弯道超车”这个词,这个比赛可能是刚刚开始,没有超车不超车这个概念,可能是每家机构需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和打法,然后去找到优秀的标的。其实新老机构都有自己的优劣势,例如老牌机构做的时间比较长,它的后台支撑体系各方面都比较好,人员也比较充足,有充足的资金可以多投几轮,当估值非常高的时候,它仍然可以投。但是新的投资机构,它没有过多的包袱,可以更加专注,它的层级相对比较简单,做决策的速度可以快很多,对新事物可能更敏感,更愿意去配合一些风险,然后寻找到一些爆发力比较强的领域和项目,所以我认为今天人工智能这个赛道才刚刚开始,每家机构都有非常大的机会。

陈昱:我很同意李总的说法。新机构不用像老牌机构那样,如果错失了一个大的赛道,你的LP会来找你麻烦,新型机构并没有这方面的负担,可以在所有领域里面挑选几个自认为比较有希望,然后又能钻得比较深的行业投入更大的资源。比如说在云计算上面,我们可以去投5个机构,你说哪个老牌机构能在一个赛道上放5个人?

其次,所谓的新锐机构多多少少都有十几年的行业积累,无论是之前所在的大机构或者在产业资源上的积累。对一个创业企业来说,接受新锐资本的投资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受到更多的保护,不像老的机构,可能手上管了三四百个企业,无法专注于一家,不会给初创企业带来更多品牌的支持。所以我觉得投后支持也是新机构相对比较有优势的地方。我们最近在硬件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就是AI+硬件这一块。谈到硬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供应链怎么解决,怎么以最低的成本做出质量最高的东西。很多创业者很可能就是软件出身,对供应链的问题并不是那么了解。我们有一个同事原来在富士康有大概10年的工作经验,他会手把手的帮创业者解决供应链的问题,可以让他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加有竞争力,这也是我们在投入上面给予的一些附加值。

林恩峰:其实做投资也是一门生意,只是跟大家做的创业不一样。创业是把技术转化成商业,而投资面对的是资金。资金市场上每个投资者的钱都是钱,但每个投资者的钱背后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有产业背景,在通讯信息、医疗领域有将近20年的沉淀,团队成员在许多公司担任过高管,甚至自己创过业,所以有很多的资源可以给被投企业。我们在跟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只要他们愿意跟我们分享,早期我们都会帮他对接一些资源,对我们来说,也是想通过这些产业资源去验证这个项目,许多创业团队也比较喜欢。

我们作为一个新锐机构,可能规模小、品牌小,所以我们也会更聚焦,因为每个投资机构都有自己的专长,创业者也有擅长的部分,我们也是利用自己擅长的方面,包括人力资源、产业背景,分享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验等等。所以无形当中我们早期就可以给他们增值。这也是创业者愿意跟我们进行分享和交流的地方,也希望我们能够引领他们,在资本市场上能够帮助他们。

于光东:我觉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我是这么看的,特别自信的创业者不在乎拿谁的钱,不是特别自信的创业者一定要拿一家著名机构的钱,给自己做个背书。弯道超车,这句话不适合新锐投资机构。不管怎么弯,老牌资本还是在前面堵着你,你只能是绕道,或者是变道。超过品牌投资机构是很难的,品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2013年我也套了点现想去投资,投了很多著名的天使基金,直到今天为止,我还没有见到过一分钱的回报。后来我发现,为什么我没见到钱呢?是因为2013年有一个风口叫做O2O,当时厉害的投资人都投了O2O,后来我发现这个行业是用上一个风口赚的钱投下一个风口,去反哺创业者。其实VC界是一个“慈善机构”,是给大家做慈善的,大家都在等着下一次风口。

我们怎么跟这些大佬们比忽悠风口的能力呢?没法比。后来我们就想,我们比大佬强在哪儿?只能变道。我比大佬年轻,所以我们VC的结构从一开始就没有投资经理,没有投资总监,就我们三个人像拉车一样,用我们十几年的经验亲力亲为的干。我相信沈南鹏肯定不会这么干,我相信我用勤奋也许能够走到他那个高度。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点,我们钱少。孙正义可以在一个真空环境下用1000亿美金,可以把AI公司一网打尽。反正就是个二八原则,跟赌博一样,到了澳门以后把赌桌全包了,反正最后的赔率肯定是1比9,那个1把所有的成本收回来,1000亿能乘2倍,获得2000亿,这已经是全世界最牛的VC。咱们没有钱,怎么办?只能挑项目,不能抢项目。很多大基金都可以抢,我们抢不了,所以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有一个逻辑就是看产品,因为我们觉得趋势不是嘴上说的。我是创业者出身,我经常跟投资人沟通,我说你投什么?他说投AI行业。我说AI行业在消费者的心里是什么概念?我从来没有看过AI行业,但是我想我看的一些产品有可能用了AI、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场景,所以我们愿意和创业者一起去观察。

我们发现所有的VC都说要做投后,但实际上他派了一个90后的投资经理或者客服跟着项目,我觉得这不能给创业者带来真正的帮助,我们是合伙人亲自做投后,帮你退出、想辙、找人。360或是百度出身的技术人员在我这里汇集,然后我们会把技术人员导向有需求的企业。

我不说老牌投资机构的做法对不对,我只能说我们这些新锐的投资机构,我们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常凯斯:我觉得竞争需要守正出奇这两条路。守正方面,无论是AI还是其他的方面,还是需要把理解、学习、研究的东西真正地做扎实。我们的机构虽然是新的,但是还都是一些老面孔,大家无论是在投资行业还是创业领域都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我相信大家都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是守正。

出奇方面,我们在思考有没有差异化的打法。我们最初的定位就是想做一个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连接器,说白了就是希望能够从产业的角度多给公司带来一些帮助。所以我们从最开始就和头条、美团有一个比较好的关系,无论在技术方面、流量方面还是数据方面,他们也希望能够跟一些新的企业有更好的合作。其实主要就是这两方面,至于能不能弯道超车,确实还是需要时间去证明。投资这个事情可能和其它的很多行业,尤其是和TMT行业不太一样,它的网络效应没有那么强,所以即使作为一个新的基金,还是有机会在市场上有自己的地方,然后慢慢做大。

刘思齐:我特别喜欢林总提到的“钱就是钱”,如果我是一个创业者,你问我是拿老牌机构的钱,还是拿新锐机构的钱,我其实没有太大所谓,但是我会很注重一点,就是负责我这个项目投后管理的项目经理,他是不是理解我的商业模式和想法。

我们下一个问题是有关投资风险的,相对于老牌机构来说,新锐机构承受风险的能力可能偏弱一些,而AI领域正是一个商业模式、成熟度非常低,而且营收也是非常低的行业,所以我想请台上几位嘉宾,每个人结合自己投资的AI领域的项目,谈谈你们是怎么样评估风险,怎么样做风险把控。

李潇:怎么来控制风险,我觉得不要去追求风口。现在可能不仅仅是中国,包括全球都是这样,风口、赛道被谈得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本来是做一级市场的,但是在中国,一级市场被严重二级化。但是对一级市场而言,理论上讲我们都是做的长线价值投资,不应该有这样一个板块。风口并不是一个好的东西,当风起来的时候,你想辨识风险的难度变大,大家不要给自己增加难度,这事已经很难了,你觉得你能比别人聪明多少倍,能辨识出风险吗?另外,当风口起来之后,项目的估值都变得很高,再好的项目你也赚不到钱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投资哲学的选择。从我们具体的案例而言,AI我们关注了非常长的时间,有些项目投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它是AI,我们2015年A轮投摩拜单车的时候,真不知道它跟AI有什么关系,就觉得它是一种共享经济,但是后来发现它积累了很多的数据,它用了很多的AI技术,所以有时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能你还是真的要问自己的内心,他做的产品是不是真的很好,是不是具备很强的颠覆性,是不是给用户、给你所在行业的上下游带来了很多的价值,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另外一点,我觉得还是要知道自己要投什么、不投什么。举个例子,在AI这个风口刚起来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去投一些通用型的底层技术,但是我们认为,通用型的底层技术早晚都会被互联网巨头所取代,今天竞争的环境还是很恶劣的,特别是在中国,所有的巨头虽然已经赚了很多钱,但他们一点都不闲着,他们在人才、资源、数据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你说你怎么跟他们竞争?很多做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的兄弟们刚开始都说要做一个通用的技术,后来都发现不得已走向了行业的应用,因为巨头都开放了。所以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我们从一开始选择AI的标准时候就更倾向于找一些行业的基础应用,因为它通过应用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这是我们选择一些项目的标准。 

陈昱:我觉得投资机构最终的目的还是赚钱,无论是从赚钱还是从风口的角度来说,最好的手段就是控制估值,我并不是特别同意说现在AI是风口,所有AI的项目估值都高。实际上有很多项目有明晰的商业模式,没有说用了现在流行的AI技术。但是它的估值是相对便宜的,原因就是他们这些创始人没有特别活跃的找投资,或者说他在做很有挑战性的东西,但是他过往的背景可能只是知名互联网企业的一线的工程师,大家不会给他太高的估值。但是我如果从纯技术的角度判断出他是否有做这件事情的能力,在别人不敢出手的时候我去出手,相对这个估值就比较容易谈下来。

我就举我同学的例子,现在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出门问问的李志飞,他2012年回国的时候就是拿了一个小程序去到处找投资人,当时要的估值就是600万美元,但是除了真格、红杉以外,大家都不知道他做的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无非就是在文本框里输入一个问题,然后它通过谷歌、百度把搜索结果汇总以后,再去输出一个答案,都是最基本的应用。这个东西当成一个小工具玩可能会比较炫酷。大家看不到它的商业前景,而且他当时也就是一个在谷歌工作了两年的工程师,没有人看好他,所以当时他的估值就特别低。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在做早期投资的时候,你必须去挖掘类似这样的项目,它有它的闪光点,有它的很大的潜力,但是它的估值没有完全释放,你投到这样的项目以后,你才可能赚到钱,不然你出来一个项目就给5000万美元、1亿美元,我相信这样的回报肯定是不会特别好的。所以从风控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第一层风控就是估值。

其次,你一定要投你自己懂的领域,比如说我自己在谷歌里面,我知道谷歌的技术架构是怎么做的,所以我就比较敢投那些云、大数据、分布式数据库这种偏底层技术架构的东西,因为我看得懂这些东西,然后我能和创始人交流技术细节,我在做滴滴的时候,能够去问他一些很深的问题,拿到一些详细的数据,并且做出判断。但是你如果让我投一些我完全不同的领域,比如说半导体行业,我就没有这个能力去了解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不会碰这个领域的,我知道我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从知识层面上来说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风控手段。

林恩峰:作为风险投资,它本身就存在风险的概念,作为投资人来说,无非就是如何去识别哪些是主要的风险,哪些是非主要风险。在有限的条件下利用自己的逻辑判断进行决策投资。在创业项目中,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现金流的游戏,投资者实际上是一个资本性的输入现金流,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能够在可预见的时间里产生自己的现金流,这是比较关键的一点。我们这种投资机构因为有产业背景,所以在早期接触项目团队的过程中就会嫁接一些产业资源去验证他们的产品,在过程中了解创业团队背后的人性情况来规避团队风险。产品的风险跟市场的风险大部分能够识别,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还是错误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概率事件,你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对。

于光东:控制风险我是这么看的,我一直觉得VC行业是一个技术+艺术的活儿。比如说我们做特别早期的投资的时候,企业可能会给你一个特别长远的逻辑,实际上你只需要判断一件事,就是他能不能把这个事做到。其实我相信创业者是最接地气的,今天投资人如果想降低风险的话,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跟创业者同频的过程,如果今天创业者想在这个领域创业,我相信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会对这个行业进行非常详细的研究。如果我们和创业者能在一个行业里和他们想研究的领域中,一起把这个公司做到目标的方向,我觉得至少在你投的这个公司里面,它的成功率就大大提高了。

我为什么说它像一个艺术呢?如果我们今天投所有的公司,成功的所有的都在我的麾下,我觉得这不太可能的。过往我们可以说那些大佬判断成功了,但未必未来的10年他们还能判断成功,因为知识结构的改变、社会的改变等。所以怎么样降低风险?我觉得就是贴地,跟创业者同行,让你投的企业能够提高成功率,对于你的基金来说就是降低风险。反过来对于创业者来说,你如果跟他同频的话,创业者也有一个好的地方,创业者为什么要融资?融资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和投资人一起降低风险,提升成功率。我认为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趴在地上跟创业者同频。

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的能力圈。我会看产品,所以我就会关注它未来的迭代。在初期我也不讨论商业模式,我也不讨论数据,我也不讨论你未来在行业里面会有什么地位。我的合伙人做了20年的投资,他上来就会跟这些人讨论你的架构应该怎么样搭,未来怎么样退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比较适合你,大家就有各自的能力圈,就把自己的能量带给创业者,我觉得这对基金和创业者来说就是降低风险,我认为任何一个人的能力圈再大,投超过30家以上的公司,几乎就不大有可能做得好,舍比得来得更加重要。 

常凯斯:控制风险是投资机构每天都做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判断风险。怎么判断,它的体现形式是什么?对于早期投资来说,收入只是一个比较表象的形式,谈收入还比较早,早期的投资有点像西天取经一样,九九八十一难怎么过,我们是不是要把它事先都想好,每一难怎么抵御住,这是太早的事情。但是也跟西天取经一样,大家判断风险的时候,很难以这几个人是不是在路上打工能力特别强,能不能不断自己挣盘缠来作为他们风险高低的表现形式。对于AI或者其它的领域,早期投资风险判断的角度更多的是它的产品能力强不强,技术能力强不强。

另外一个,风险控制不仅是投资的时候做的事情,它是贯穿到募、投、管、退的全生命周期的,我们有自己的擅长点,我们会判断这个项目和我们的能力是不是匹配,是不是适合我们的项目,为什么这个项目我们能拿到,而别人拿不到,这也是我们需要问自己的事情。

刘思齐:我发现嘉宾们都很能讲,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发展成一个自己的演讲,我们现在时间已经超了,最后请台上的嘉宾每个人简短地送一句话给创业者。

常凯斯:AI并不是一个行业,它只是一个工具,相比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它更像是早期的软件,它所起到的最大作用是帮助大家完成现有已经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可以大大地提高效率,所以我觉得对AI的创业者来,更重要的是要想到怎么用AI去改变一个行业,怎么在改变行业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你的竞争壁垒,而不仅仅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为了技术而技术。

于光东:我们做投资的跟创业者都一样,都是要怀着一个空杯的心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迭,不断地让自己清零,不断地让自己学习新的东西,你才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嗅觉,然后去找到那些原本大家看起来什么都不是的东西,最终颠覆这个行业。

就像iphone,如果我们随波逐流,我们一定做不出伟大的产品,iphone刚出来的时候,全世界几万家媒体都批评它,说它是一个玩具。包括京东出来的时候,全世界的人都会批评它,甚至它的投资人都说这个公司什么都不是。所以我觉得对大家来说要有空杯的心态,对我们来说都一样,重新开始、路在脚下,重新去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林恩峰: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其实我们都是一个跑道上的人,我给大家几个建议,一个是做自己能力跟资源相匹配的事情,第二是学会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第三是要学会玩好现金流游戏。

陈昱:现在很明显是一个流动性过剩的时代,AI又恰好是这个时代的风口,所以说对于创业者来说,现在是融资最好的时候,希望创业者能够抓准这个机会,在风停下来之前赶快先去融大把的钱。融到钱以后把牛皮也吹出去以后,还是希望大家踏踏实实地干活,把吹出去的牛皮给圆了,希望在未来的5年、10年中国能出一大批以AI技术为基础的独角兽,让技术使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李潇:我想到一句老话,“广积粮”,如果做AI创业的,要想着不断地积累你的数据和人才,“高筑墙”,在你做AI的过程中,一定要想着如何建立你的壁垒。最后是“缓称王”,不要一直想着做非常难的事情,而要想着如何在行业中找到有价值的点。

刘思齐:我前段时间跟全球最大的二级市场的一个基金经理交流的时候,他说现在的量化交易发展这么快,我的工作过几年可能就会被取代了,但是你们做VC投资还是比较好的,因为VC投资不是标准化的投资标的,所以你的工作被AI取代的可能性不是那么大,今天我看到现场我们的发言也有搜狗给大家实时翻译,我大胆设想一下,可能5位以后,我们CCF-GAIR大会上也会出现一位人工智能的主持人,那时候我的工作也没有了。所以我想我们投资人、创业者都要想象一下,到那时候,人工智能取代我们很多真人所擅长的工作的时候,还有什么是所能做的,还有什么是我们人类所擅长的。


更多关于CCF-GAIR 2017报道,可关注雷锋网专题。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资本大鳄的“围剿”下,创投新星如何“以小博大”?| CCF-GAIR 2017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