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业界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沸点资本于光东:新锐投资机构想要变道超车,必须学会陪创业者贴地飞行 | CCF-GAIR 2017

作者:叨叨
2017/07/18 20:37

雷锋网按:创立沸点资本前,于光东在奇虎 360工作了9年,是创始团队的一员,作为高级副总裁及产品负责人领导开发多个数亿用户量的产品。2016年,他离开360,随后联合高原资本涂鸿川,创建沸点资本。在此次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 CCF-GAIR 2017 大会上,于光东作为嘉宾,参与了AI 创投专场的圆桌论坛,随后接受了雷锋网的专访。

沸点资本于光东:新锐投资机构想要变道超车,必须学会陪创业者贴地飞行 | CCF-GAIR 2017

2008年7月17日,360 杀毒宣布永久免费。在免费版发布后的半年里,收效甚微,用者寥寥。来自内部和投资人的质疑声汹涌而来,最大的质疑来自于对免费策略的质疑,用于光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大街上过来一个人和你说,我是免费的保镖,你敢用吗?

质疑的声音一度使产品团队迷惑,到底要不要继续做下去?

此时, 360 最大的机构股东——当时高原中国的创始人涂鸿川站出来说,“我用了你们的产品,不够好,产品先改好了可以再试试(免费)”。接下来半年时间,360 把产品大幅改动重新推出,一举改变了中国的互联网安全格局。后来者很多知道了当年互联网江湖的腥风血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小插曲。这是涂鸿川一贯的做法,在 360 发展的过程中,涂鸿川一直扮演着“陪伴者”的角色,由于光东主持的数次产品迭代时他是深度体验官,也适时给出一些后来被证明明智的建议。

2015年,当分管公司互联网PC及移动端产品、时任高级副总裁的于光东,打算离开效力了10年的 360 时再次创业时,一个老产品人和一个对产品体验有执念的投资人,两人一拍即合,联合创办了沸点资本。

没有老牌机构的资源,一个新兴的投资机构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于光东坦言,投资机构品牌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他更提倡像沸点一样的新锐机构完成变道超车。在360 的做产品的经历,深刻影响着沸点资本的生存逻辑。做沸点是回到了创业心态,也是把沸点作为一个VC产品在做设计和运作的。比起老牌机构,沸点的三个特点同时也是优势:

没法比老牌机构做更好,那就做不同。沸点资本从一开始就没有设置投资经理、投资总监的岗位,涂鸿川、于光东,加上同样来自高原资本中国的姚亚平,三个合伙人“像拉车一样”,用十几年的经验亲力亲为地做投资。于光东相信,新锐基金没法用老牌基金的风口反哺做法,但这种亲力亲为的勤奋会把沸点带上相当的高度。

既然无法像孙正义的千亿基金一样,把 目标领域项目一网打尽来赌二八定律,那沸点在初期做的更多的是挑项目。新锐机构更要做到贴地,在选定项目后跟创业者同频一起提高企业的成功率,这本身就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最好的做法。

最近两年来,市面上几乎所有的 VC 都说要做好投后,但派个初入职场的投资经理或者客服跟项目汇报进度,这并不能给创业者带来真正的帮助。VC是个技术+艺术的活儿,沸点是三个合伙人亲自做投后服务,三人组合各有能力圈,帮着创业者找人、做产品迭代、想解决方案、做退出,这种陪伴式创业注定了不会高产,但在做深入的投后服务上,舍比得更重要。

沸点资本于光东:新锐投资机构想要变道超车,必须学会陪创业者贴地飞行 | CCF-GAIR 2017

以下为雷锋网专访于光东的Q&A速记,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做了精编:

雷锋网:沸点资本成立一年多,最初你、涂鸿川、姚亚平三人是怎么聚在一起的?原来在360的一些理念有没有继续沿用?

于光东:我们三个的经历比较互补。我是做产品出身创了15年的业,涂鸿川是非常懂投资的,有20年的经验。亚平原来最早是做咨询做管理,后来又去了百度,他实际上是比较综合的。大家能力上比较互补,思维不一样,但我们都觉得 VC 这个行业其实还有一些新玩法,这些新玩法有没有能去践行的,我们就一起创业了。

我们有一个共同认知就是我讲的投资热要贴地飞行,要跟创业者同频走出去。这个同频首先跟创业者一样关注产品本身,才能发现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而不是站在局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

我举一个例子,当年我在360做个人免费版的时候其实没有人支持,发布了免费版以后半年没有回响,没有人用的。所有的投资人说这个策略不对。免费意味着所有的收入没有了。相当于是大街上来一个人说,我是免费的保镖,你敢用吗?当年受到这个质疑以后,我们其实也很迷惑,要不要干?

川当时是360 的股东,给了我们一个建议说,我用了你们免费版,关键还是产品不够好,咱们可以再试试先把产品改好。于是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把产品大改,再次推出来之后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互联网安全界的格局。

这个投资理念和产品迭代的理念我是认可的。包括我们后续所投的项目,每次迭代我们都是要深入跟进的。区别在于川原来不是产品背景,所以他看一个项目可能需要花三四个月一直试用,那我没准用一个星期就能玩明白,所以我们之间其实就有一个互补。

 其次,贴地飞行的投资另一重意义在于,做投资大概是最需要工匠精神的行业,把投的每个项目当成是你要做的一个产品去打磨。

川的金融嗅觉比较敏锐,比如他在2014年促成了六间房出售给宋城演艺,当时卖了26亿,现在股票已经40亿了。当时大环境下,其实创业者是不想卖的,都想做上市。川判断7月30号以后整个股市要往下走,所以督促创始人在这个日期之前做了交割,后来果然如他所料。

这也是我们投资的另一重职责所在,不仅要跟创始人做有意思的产品,也要做让创始人有回报的事情。

雷锋网:像这种慢节奏的投资,会不会有一些 LP 质疑怎么投的这么慢?

于光东:这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今天跟 LP 讲我们要超越的什么,我们要超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投资回报率。

我刚才没有讲太多我们之前的投资回报率。涂鸿川在中国是一个比较奇葩的投资人,他在中国待了8年只投了10个项目。只有1家没有跑出来,剩下9家几乎全部都退出,3家IPO,6家并购或者出售了。我们接下来会坚持少投,深度跟进增加成功率增加回报率,重复做把1亿美金变成10亿美金的事情。

对 LP 来说,保证回报率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对我们自身来说,随着基金规模增长,投的项目变多,怎么样去做取舍?

比如说现在有一个50亿的资金盘子,你把50亿美金变成500亿美金的非常难的。现在市面上有些机构的做法是广泛的撒出去,赌个概率。但我们可能50亿美金会分成50份来做,每次的规模都是1亿美金,把50个一亿美金变成50各10亿美金。

所以从投资机制到投资逻辑,我们希望只要选定了创业者, 投完以后剩下干的所有事,就是帮创业者把短板补上,把长处发挥出来。你拿着报表分析,跟你真正跟着创业者一起干,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是我刚才说的,跟创业者同频的概念,这是一个匠人的投法。我们是通过深度陪跑去降低投资风险的,其实反过来也是对我们被投企业的一种尊重,或者是被投企业的一种责任。

雷锋网:目前一直是贴地的状态,投后也是你们亲力亲为,这样的话,你们自己会不会很累,其实就相当于自己又创业了一轮。

于光东:没错,这样的做法就像自己创业一样。我前两天看了一句话觉得挺对的,“人每走的一步路都不是白走的”,你都会留下一个最终的印记。但投资和创业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老在说的弯道超车,确实是你要付出的比别人更多,才能实现超车。

我原来老是跟我们一个创业者开玩笑,我说在互联网这么多年,我真没觉得互联网人有多聪明,甚至我认为创业者都比投资人要傻。这种傻其实是因为创业者是有情怀、有胸怀、有激情的。傻傻的坚持,没有傻傻的坚持就没有今天很多新的模式的诞生。

为什么我们要起沸点这个名字?我们在沸点经常说,在判断一个创业者的时候,看这个人疯不疯,有没有沸点。我们希望创始人选择创业方向时是能燃烧自己的。

人生没有沸点很痛苦,一个创业者如果没有沸点也会很痛苦,我们希望沸点资本能够帮创业者找到他们的沸点。当然是通过跟他们同频,沉下去把我们的沸点跟他们融合在一起。

所以我一直说 VC 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确实要有感性的东西在里面,不能完全理性,完全理性我就管它叫二级市场,或者叫PE,算术都能算得出来,那就不叫 VC 了。

雷锋网:目前这种投资风格其实也会导致,不大会选择一个风口,因为当它形成风口的时候可能是已经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了?

于光东:其实我们投的很多项目,我们投的时候都不是风口,大家发觉是风口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要退出了。比如说六间房做直播业务,我们退出的时候是2014年底,而直播投资热度是2015年才开始兴起的。

今天大家都看 AI说AI是风口,我现在看的很多项目也都带AI,但我更关注的是AI跟产业互联网结合的一些场景应用。因为未来AI就会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变成了一个工具,或者说变成了一个基于用户的解决方案。这种工具/解决方案本身并不能形成一个产品,还是需要场景去运用。这也回到了我们观察项目的本质——产品到底是什么,基于现在很热门的AI,这个问题同样成立。

比如说我们今天看的一个智能翻译,说大了就是把人类语言进行一个AI大数据的整体处理,让全世界的人民以后未来就说一种语言就可以了。那你说这个场景是不是 AI 的重要场景,我觉得是。

我现在在看新零售,看无人农业,看智能家居,看教育,其实这些东西未来全部都是 AI 的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景。

雷锋网:必须要解决一个传统行业的问题?

于光东:对,遵循商业的逻辑来讲,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要么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形成规模效应,要么降低了服务成本让利润越来越大。举个例子,在机器人项目里面跑到最前面的是工业机器人,是机械臂这些,因为这些大大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我并不认为好的公司一定要在风口下出现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哪一家风口级的企业成功的,小米成功不是因为风口,还是因为产品。

雷锋网:所以其实在整个投资观察里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产品关?

于光东:对,本质上就是产品决定行业的趋势。前两天纪念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发布十周年,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写了一句话“产品带来趋势,而不是趋势催生产品”。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谈场景,因为场景是一种技术和场景的跨界 ,往往成功的东西都是跨界产生的。我好多次都在看乔布斯第一代苹果发布,很激动。他说我们今天会给大家带来三个产品,一个是苹果,一个是ipod,一个是Safari,最后他说,今天其实就带来一个产品,我们发明了一个产品,把它们三合一了,叫“手机”,其实这就是一个跨界的成功。

再看苹果手机这款产品对今天有什么深度的影响,今天的智能手机,不把通信功能放在第一位了,取而代之,已经把娱乐放在第一位了,把内容放在第一位了,谁的手机娱乐功能最牛谁的手机就最好,还是从乔布斯的逻辑上来的。

说到跨界,说到内容,我们来说说今年很成功的两个例子。

最近刷屏的综艺《中国有嘻哈》。嘻哈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小众,很多年都没有被主流所关注,而今天做了一个跨界,让流行元素跟嘻哈结合在一起,就成功了。《奇葩说》为什么成功了,《奇葩说》成功是把严肃的辩论和世俗的八卦跨界在一起,大家都喜欢。

我跟马东也探讨,90后、95后这群人,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其实比我们更加自我,更有底蕴。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要比我们多,未来会从这些小众的,非主流的人群中诞生很多新鲜的跨界产品。

这其实对我们这些70后的投资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创业者是一等人,从产品中发现趋势的人,我们没有能力像创业者这么牛,那只能把自己定位成一等半人,贴地飞行,帮创业者一起做点有意思的事情。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沸点资本于光东:新锐投资机构想要变道超车,必须学会陪创业者贴地飞行 | CCF-GAIR 2017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