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进步。只能说,在今年的潮流风口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团队浮出了水面。
正如那些大佬们预测和科普中描述的那样,人工智能技术在过去三十年里都是线性发展的,但突然爆发的“奇点”即将到来。
但换一个视角,从文娱圈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几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在电影方面,2013年到2015年,从“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仅凭声音就能拿影后的《Her》,到《超体》、《超验骇客》,以及去年的《机械姬》,这一系列担纲大片引领了一众高分或者低分的小片。加之备受科技圈中的影迷推崇的科幻英剧《黑镜》。“人工智能”主题被发现是一种可以用低成本画面展示创意的新套路。
国内在影视文化作品上向来聪明,这种套路也快速的被挖掘出来,比如昨天在爱奇艺首播的某网剧↓
事实上,不仅仅是网剧,“低成本展示创意”对于科技行业市场工作者的诱惑巨大。去年年底到现在,国内的“人工智能发布会”都召开了十场有余,啪啪打脸奥巴马关于中美科技创新分析的国情咨文。
科技从业者把“人工智能”当做“互联网思维”,用营销思维度之,是巨大的损失和悲哀。
人工智能不是概念,也不是风口,而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当机器能够听懂、看懂、理解人类和原子世界,并学习人类自主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这个世界上大半的困难可能再也不是困难了。社会因此而变得完全不同。
也许上述描述还不够清晰。那么夸张一点,把人工智能当做营销概念而做出的表达,无异于“皇后娘娘顿顿油条大饼”的揣测。如果这个表达来自人工智能的开发团体,那么更是业余到可笑。
——对,这是我对网易影业推出以“人工智能”作为标题的这部网剧的评价。
事实上,在官方人士描述中,这部影片的卖点也是小鲜肉+都市爱情,辅以低成本而产生的笑料(比如取景网易办公区以及网易业务的植入),再套上一个人工智能的概念,满足“多元化”观众的口味。
在私下交流中,网易影业人士强调虽然不是纯科幻,但是“科幻与互联网撕逼混搭,佐以小鲜肉”的尝试,绝不是“六分钟网络大电影”——这个词语来自著名影评公众号《毒舌电影》,指的是在粗制滥造、在正片中有没有实际内容的收费网剧,利用前六分钟的免费试看,铺陈软色情等吸睛内容诱导用户付费观看全片的烂片。
但在网络这部《人工智能:伏羲觉醒》的前六分钟试看中,丝毫没有正片中“鲜肉”或者“撕逼”,而是绝对的高大上:应用新技术的网游上市路演、开放的办公司、专业的机房机柜、精通技术的黑客自由人……
如果“六分钟网大”指的是前六分钟与正片货不对板的话,对,这部片子就是“六分钟网大”!《人工智能:伏羲觉醒》的官网中描述影片是“无间道和小时代的合体大戏”,真不知道这关人工智能什么事。
电影这个高度依赖技术革新的产业,对无论是视听技术的进展、还是传播技术的变化,都是异常敏感的。早在21世纪初就有《A.I.》和《我,机器人》这样的电影神作出现,不仅拓展了观众想象力的边界,也给人带来技术与人文的思考。上文举例的几部人工智能主题的电影,虽然评分高低不一,但无不是展现了想象力与思辨性的诚意之作。可以预见,随着“奇点临近”,反映未来甚至即是反映当下的科技主题电影将会越来越多。但想象力与思辨性,是佳作不可能抛却的重要支柱。
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和应用。电影面临着被人工智能颠覆的可能。云端存储着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画面,更不必说已经非常成熟的模型与动画技术。一个计算力足够的AI,根据指定的主题剪辑输出视频内容,甚至创作故事影片,都不会是很久远的事情。
人工智能比互联网会更快进入到各行各业,几乎所有已经完成机械化和数据化的行业,都会在一夜之间跨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是未来的水电煤,既不是噱头,也不是段子——虽然为数不少的人,就是这样看待的。
而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成熟,新的交互方式,新的数据终端,也将真正发挥其作用。但一定不是用VR盒子套手机看这样一部廉价的《人工智能》网络大电影。
其实烂片何其多,本不必揪着网易影业不放。但在内容消费市场爆炸的大环境下,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影业部门,揣着现金疯跑。趁市场红利做个IP短线挣钱没有问题,但拿着自己未来十年二十年吃饭的家伙开涮则难以接受。
这个市场上,再出十部《屌丝侠》或者《太子妃》,都无伤大雅。但身为科技公司,没有对技术的敬重与思辨,买椟还珠、暴殄天物。则是难以接受的。
据悉网易影业在这部网剧之后还在筹备一部登陆院线的科幻电影,继续讲述人工智能与虚拟世界的公司。
求放过,讲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