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专栏 正文
发私信给李智勇
发送

5

科技与欲望边界的冲撞:从恐怖主义到奇点临近

本文作者: 李智勇 2015-11-15 16:30
导语:是否有一天,世界再没有恐怖主义?来,从科技与文明的视角来探讨,人类彼此间是否可能真的和解。

【编者按】本文作者李智勇,原标题为:《从恐怖主义到奇点临近》。本文将从从科技与文明的视角来探讨下人类彼此间是否可能真的和解。读完此文,或许你会对恐怖主义的根源有自己的思考。

是否有一天,世界再没有恐怖主义?


“只有当恐怖主义组织从我们对他们的反应中意识到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无效也无吸引力的手法时,恐怖主义才会彻底消失。”

——约翰∙霍根 (专注于研究恐怖主义的科学家)

科技与欲望边界的冲撞:从恐怖主义到奇点临近

(图为恐怖袭击之后巴黎加强警力)

据央视报道截止15日凌晨2时,巴黎恐怖袭击已经造成至少129人死亡,352人受伤,其中99人重伤。这并非第一次恐怖袭击,肯定也不是最后一次。把这类恐怖袭击和迅猛发展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科技结合在一起看,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处在一种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且与天堂与地狱等距。

科技在文明中的角色

单看个案比如这次恐怖袭击,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社交网络可以帮助播报平安,宇航材料的薄膜可以帮助取暖,但我们不要忘记社交网络一样可以帮助恐怖分子宣传自己的主义,枪炮炸弹甚至核弹一样可以成为制造恐怖的力量。

有一部电影叫《查理威尔逊的战争》,里面讲的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进行改编的,正好与此相关。故事讲述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汗时,阿富汗人最头痛的就是没有武器来击落直升机等苏联武器,所以查理威尔逊联合各方势力把支援预算从500万美元提高到了10亿美元,赞助了大批地对空武器,随后大批苏联飞机被击毁,最终导致苏联从阿富汗撤兵。影片终结于勋章授予仪式,但结束时的字幕很有意思,它说美国总是很光荣的改变世界,最后却总是留下烂摊子。事实正好可以与此验证,我们都知道,虽然苏联从阿富汗退兵,但阿富汗并未获得和平、发展和富足。

如果梳理宗教、历史、经济的原因这会非常复杂,这篇文章不会这么做,而会从科技与文明的视角来探讨下人类彼此间是否可能真的和解。

基因技术(G)、纳米技术(N),机器智能(R)在奇点临近一书中被称为GNR,作者认为这三者的技术突破将把人类带入新的纪元。其中基因技术可以用于消除人类疾病、开发人类潜能,纳米技术则可以在分子级别重构人类的大脑。机器智能则实际上有两个分支,一种就是遍布于各种电影中的各种机器人,一种则是无处不在的如黑客帝国中矩阵那样的统一超级智能,但不管哪一种都近乎无所不能。如果我们假设这三者已经突破,那我们会面对什么样的社会和生活?我们可以消灭恐怖主义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个人或组织单纯的变成力大无穷的怪物时候,实际上力量越大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就越大。可以讲GNR让人类迎来一个形成黄金时代的契机,但却也种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

这里面蕴含着科技、哲学、艺术上发展的深度失衡。人类能很好的征服自然,但在征服自身的路上实则前行未远。如果我们为人类装上一双向后看的眼睛,那就可以拿奇点之后的世界与老子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相对照,纯从人类生存状态来看,我们并不能讲未来就一定是往更美好的方向进化。虽然我们知道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老子的思路绝没有可行的空间,但我们终究要追求科技与生命的和谐。大概也正因此电影《星际迷航》里展示了一个科技深度隐藏的,大家回归田园的星球,但这种生活在开放的宇宙中终究会被外来因素所打破。

人生其实是种能量

人生也可以被解释为一种能量,所以自然也就有何处安放这种能量的问题,当然如果认为是心灵主导能量释放的方向,那问题就是心应该放在那里。

这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里并不是个问题,因为生存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会自然的驱动着一个人不停的向前奔跑。在大多时候人类其实是在解决食物问题,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实是可以解读出两重意思的,一个是社会的极度不平等,一个则是下层人民的生存基础其实是很薄弱的。食物的问题到今天也还没有完全解决,至少50几年前还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待这个问题有所好转,人又会被潜在某种社会关系链中,履行已经被设定好的属于哪个角色的使命。

宏观来看人类的问题并不复杂,社会的供给端是自然界,而消耗端则是来自于人内心的欲望与渴求,当然人自身有极为复杂的一面,所以人自身也会成为被消耗的一种资源。科技则决定了这种资源开采的速度和消耗的速度。在可见范围内科技对节制人的欲望其实是全无帮助,这样一来人口与人心里的欲望叠加就是消耗一端的总和。

所以我们总是有两个大状态,一个是科技x自然资源大于人口x欲望,一种则是前者小于后者。

这条线很难精确度量,但理论上一定存在,而这条线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在前者的情形下问题主要出在人类没有战胜自然,而后者问题则更多出在内在分配不公或者欲望没有边界。当然这么判断的关键是欲望要有一个合理的界限。这里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认为欲望和代表自然宇宙都是无限的的话,那这等式其实是可以有成立的机会的。

如果科技发展的同时冲突开始加剧,那就意味着人类虽然能够征服科技,但其实并不能征服自己,这可以认为是社会学科的发展和实践远逊于科学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科学的价值其实远不如哲学、艺术,虽然科技的发展和欲望的扩张相一致,其实是种必然。

科技显然会让天平向供给端倾斜,GNR如果真的实现,那无疑的供给端会变得极大。

稍作推测你会发现,每个人会变成手艺人,按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自己的作品。因为制造环节已经被数字化了。生产各种产品会和生产软件差不多。这时没有信息不对称,也不需要大规模生产创造商品。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那商业文明会因此崩溃的,人类社会会变成一种松散的联合体。

这种社会里冲突的根本根源变成认知差异,彼此间欲望边界是否会冲撞。刘慈欣的《白垩纪往事》描述的故事正是关于认知差异。恐龙觉得上帝应该是恐龙的样子,蚂蚁觉得上帝应该是蚂蚁的样子。这类问题因为不可验证所以没有答案只有信仰,而信仰越坚定冲突就会越剧烈。在这种问题上都不妥协就肯定会导致毁灭。

等距的天堂与地狱

科技必然会继续发展,而GNR基本会很快成为现实,即使不在2045年,那刚出生的这代人也应该是能够赶的上的,与此同时造就的不同信仰会产生冲突,领土纠纷会产生冲突,延续下来的仇恨会导致冲突。与这些相比反倒是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温室效应等更容易从现象上直接解决。

人类能很好地解决科技发展,但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冲突,但科技无疑问地放大了破坏力,所以说在未来天堂与地狱与人类等距。我们即可能迎来一个不工作也可以幸福娱乐的黄金时代,也可能迎来一个大寂灭的地球,而这其中的关键则在于人类自身的选择。

在个人命运上总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宿命论的,不管我们做什么,但结局其实唯一不二;一种观点是人生有很多选择,我们最终会选择其中一种,人生是选择的变量。但我们知道人生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偶然和必然的叠加,总是有生老病死这样的大趋势,但我们的选择塑造了具体的人生。

放大到群体我们一样要面临这问题,一种是决定论的,这时人类的将来有唯一解,比如说:

群体利益归属不同,而人类之间不可能彼此完全信任,因为印第安人的情形给出了非常不好的反例。印第安人的情形是说人口的大幅削减并非是因为犯罪,其实只是因为落后。这类情形的反复再现就会加深不同利益诉求群体间的怀疑和不信任,并坚信落后就会挨打。与此同时科技不可能倒退,力量只可能越来越强,一旦冲突爆发,那最终人类是一定会毁灭。而这种小概率事件在大时间尺度下发生概率极高,所以人类最终会走向毁灭,这就是宿命论,毁灭是世界的唯一解。

另一种则是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充沛的物质,让彼此间的矛盾的根源可以大幅缩减,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彼此(比如更容易的获取信息、自动翻译等)同时我们也学会在终极问题上给他人留下空间,能找到保持距离,求同存异的方法。这意味着当物质问题解决后,究竟走向那种结局主要取决于人自身的选择,这样考虑那结局就不唯一,明天的结果是今天行动的变量,人类有的选择。

前者图景下的人类是不自由的,后者上才有可能真正体现自由意志,虽然可能倒在选择的途中。

小结

冷战和恐怖主义其实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结果,但这种碰撞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最彻底的情形是不管是机器还是人都会重新化为非生命的物质,一切文明都灰飞烟灭。如果我们相信宇宙足够大,那就会在某个时间,某个位置重新有一颗蓝色的星球成型,孕育出生命,但那不会是地球,属于地球的一切都会成为宇宙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最差的结局。

【作者介绍】李智勇,微信公号:zuomoshi(琢磨事)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科技与欲望边界的冲撞:从恐怖主义到奇点临近

分享:
相关文章

专栏作者

十年栈道程序员,有一个好玩的公号:zuomoshi(琢磨事)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
Baidu
map